【參考例文】
文化產業發展需以“質”取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的載體,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自此之后,各省市紛紛召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討論會,制定了本地的文化發展規劃,自上而下的配套政策有效的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增速發展。
然而,我們知道文化產品的質量是文化產業的生命線。近年來依靠政策的優勢,各地文化產品的數量、種類百花齊放,但是其背后的質量是否符合文化產品的要求,仍值得深思。文化產品如電視劇、電影,其年生產數量雖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但是精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尚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喜羊羊的成功為國產動畫帶來新的希望,但相比于發達國家,國產動畫由于產品的獨特性、創新性不足,在國際上影響力仍舊較弱。
沒有質量,一切無從談起,沒有質量的文化產品,更容易為社會制造文化垃圾。就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狀況看,產業內部結構的不合理,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產業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各個區域間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精品產生和傳播過程中時效性的降低。文化產品質量的提高不會一日千里,也難以一勞永逸。只有努力克服短板,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在保證速度的情況下,創造更多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精品,才能在有效時間內尋找適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之路。
在政策方面,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上進行監督,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發展重點的偏移;在品牌方面,注重品牌意識,打造文化精品。在全國打造精品城市熱潮中,北京市提出,截止到2020年,首都將建設成為在國內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在注重文化自修自建的過程中,也需要吸收國際上先進的經驗。如日本通過完善版權法以及著作法,保障本土文化在國際化過程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版權利益;美國則將視線主要放在文化創新人才的吸收和培養上創意不僅需要人才的給予和完善,同樣需要市場來進行傳播。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必然是在一系列完善的組織下形成的;在市場方面,強調文化產品的流通性市場與產品的有效對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逐步提高公眾文化消費的品味。
質量是文化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古語說:欲速則不達。只有生產出高品位、有質量的文化產品,更加注重文化產業的質量和綜合效益,才能進一步提升文化的支撐力和競爭力,保障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