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教育的概念 |
第 2 頁:學校教育制度 |
第 3 頁:教育發展的過程 |
二、學校教育制度
(一)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歷史上曾經有過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從非正規教育到正規教育的演變。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都可稱為前制度化教育,而一些西方學者所提倡的非正式、非正規化的教育則都歸為非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類早期的教育,終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
教育實體的出現,意味著教育形態已趨于定型。教育實體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它屬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態。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點:④教育主體確定;②教育對象相對穩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傳播活動;④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結合而形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當這些形式化的教育實體的特點比較穩定并形成教育的簡單要素時,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實體化的過程是形式化的教育從不定型發展為定型的過程。
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學校與前社會教育機構、近代的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
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發展基礎,并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從l7世紀到19世紀末,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起近代學校教育系統。大致來說,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教育實體從簡單到復雜、從游離狀態到形成系統的過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過程。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即意味著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它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并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適合于全日制職業技術訓練的專業課程和機構。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統的各級各類學校。
隨著學歷社會的出現,制度化教育趨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和各個方面,甚至可以用“學歷社會”來描述制度化教育對于整個社會的深刻影響。制度化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對于政治、文化乃至個人發展的影響,已經為社會普遍接受。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一些西方學者針對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崠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每一個人應該能夠在一個比較靈活的
范圍內,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道路。如果離開了這個教育體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終身放棄利用各種教育設施的權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對制度化教育而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庫姆斯等人陳述的非正規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張的非學校化觀念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
(二)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特別是二戰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現出一些共同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幼兒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現在很多國家都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國家教育系統,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許多國家都逐步提前入學年齡和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以提高未來勞動者的文化科學素質。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實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二戰前,世界各國普遍推行雙軌制教育制度,即為升人高一級學校做準備和為就業做準備并行的教育制度,雙軌之間幾乎是不通的。雙軌制的主要弊端是,學生缺乏重新選擇的機會,不能升人高一級學校的學生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二戰后,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中學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在入學目的、考試評價的方法上,高校也各有不同。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隨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的轉變,以獲得文憑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漸降低,通過教育補充知識、豐富人生的目的越來越強,社會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國際文化的交流。各國的教育制度也作出了一些有利于國際交流的變革,如增強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