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
第 2 頁: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
二、教育學的建立與變革
(一)教育理論的萌芽階段
教育理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在西方,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到16世紀,是教育理論的萌芽時期;在我國,教育理論的萌芽至少始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而止于19世紀。這一時期,獨立形態的教育學尚未形成,教育理論還處于個別的、零散的教育思想、教育經驗的形成和總結階段,關于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真正意Z_E的理論形態的知識尚未形成。從“理論”的標準看,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還只能被視為前教育理論。教育理論的萌芽時期或者說前教育理論階段具有如下兩個特點。
1.教育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教育思想、觀點的主要來源
這一時期,人們通過對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形成的教育思想、觀點、言論,主要散見于教育之外其他的著作中,還沒有產生專門的教育理論著作。
從這一時期教育思想、觀點的形成來看,教育實踐是主要的源泉。正是豐富的教育實踐推動了萌芽時期教育理論的發展。當然,哲學觀點在個人的教育思想、觀點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孔子的人性論、朱熹的理學、柏拉圖的理念論和靈魂論等,在各自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定的類似公式、公理的作用。’只不過這時的教育思想還沒有發展到依靠哲學思維構建完整體系的階段,哲學思維只出現在那些教育實踐無法解釋的地方。但正是哲學在教育思想的形成中逐漸發揮作用,最終推動教育思想、觀點發展到教育理論的水平。
2.出現了少數專門探討教育問題的著作
萌芽時期,教育理論主要表現為散見于其他著作中的零散的思想觀點,但也出現了少數相對集中、專門討論教育問題的著作。
世界上最早的相對集中地探討教育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我國的《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學記》高度評價教育的作用,在教學上,主張“教學相長”;提倡啟發教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學之法,當注重預防、、循序漸進、掌握時機、相互觀摩。《學記》還對教育的內容、進程等進行了總結。
在西方,較早集中討論教育問題的著作一般認為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又譯《雄辯術原理》),比我國的《學記》晚了三百來年。該書雖然討論的是演說家的培養問題,但對教育目的、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教育的階段等作了較詳細闡述,既總結了他自己主持的雄辯術學校的經驗,也吸收了古希臘、羅馬雄辯家的教育經驗。
綜上所述,在16世紀以前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教育理論處于萌芽時期,但這一階段通過經驗總結而形成的零散的教育思想、觀點為教育理論的獨立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哲學觀點和哲學思辯方法在教育經驗總結和教育思想闡述中作用的不斷提高,更為教育理論的獨立提供了方法論的啟油。
(二)教育理論的形成階段
從世界范圍來看,l7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是教育理論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學從哲學母體中獨立出來,哲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廣泛采用,使得萌芽時期的教育經驗、教育思想逐步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階段。
1632年,夸美紐斯寫成《大教學論》,標志著教育學從哲學母體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大教學論》中,夸美紐斯討論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普及、學校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原則、方法以及組織形式等,提出并論證了班級授課制,以“泛智教育”為追求構建了范圍廣泛的教育內容,提出了以遵循自然為核心的一系列教學原則。由于夸美紐斯自覺運用當時的哲學、宗教等思想以及歸納、演繹等方法,促使教育研究從自發的經驗、思想的積累發展到教育理論的自覺構建階段。
1776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學開設教育學講座,這是教育學進人大學講壇的開始。
1806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學》一書。這是第一本以“教育學”命名的教育理論專著,是教育理論形成時期的代表性著作。他主張:“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赫爾巴特的教育學呈現較高的理論水平,不僅在教育的哲學理論方面比較完善,而且由于對心理學在教育研究中的基礎地位的強調,更開啟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大門。人們把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論稱為“傳統教育派”。
在這一階段,除了上述教育家及其專著對教育理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外,還有一些教育專著也有重要影響,包括:英國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話》,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爾》,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對象》,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的《人的教育》等。
(三)教育理論的多樣化發展階段
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獨立以后的教育學進入了教育理論的多樣化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教育理論的多樣化,教育的哲學理論繼續完善,教育的科學理論有了實際的進展,而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形成則打破了資產階級教育理論一統天下的局面。
1.多種教育理論流派并存
1861年英國哲學家、教育思想家斯賓塞出版《教育論》,他制訂了一個以科學為核心、注重實際應用、范圍廣泛的課程體系,為科學和實用技術知識進入學校的課程表開痘了大門,推動了實科教育思潮的興起。
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梅伊曼于l901年首次提出“實驗教育學”。他認為,應該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采用心理實驗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教育問題。德國教育家拉伊于1903年出版《實驗教育學》,該書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來闡述教育教學的問題。實驗教育學迅速興起并廣為流傳,成為頗有影響的教育理論流派之一。
19世紀末,在歐洲和美國相繼興起了“新教育”和“進步教育”運動。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反對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強調兒童的自由和發展,注重教育同社會生活的聯系,提倡并實驗新的教育形式、內容與方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美國興起。該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l916年出版的《民本主義與教育》是其代表作。杜威反對傳統的以教材、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立足于實用主義哲學觀,提出“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構建了完整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體系。
2.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盡管對教育有許多經典性論述,但他們并沒有直接去構建教育理論框架。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產生始于蘇聯。一般認為,克魯普斯卡妮l917年出版的《國民教育和民主主義》,是第一本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教育學和教育史的專著。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是影響較大的一本結構完善的教育學理論著作,該書l939年出版,在蘇聯和中國影響很大。該書用馬克思主義闡述教育規律,并繼承Tl7~19世紀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傳統,重視系統知識的教育,強調課堂教學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被譽為“當代第一本社會主義教育學”。
我國第一本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系統分析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楊賢江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綱》,全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教育的本質”、“教育的進化”、“教育的概觀”作了闡述。
3.教育理論的科學化有了一定的進展
19世紀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學飛速發展。自然科學以其理論和實踐上的巨大成就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實驗心理學在1879年的誕生,推動了教育理論的科學化發展。20世紀初,梅伊曼和拉伊所倡導的實驗教育學實際上導致了教育理論的價值多元化局面的結束,教育的科學理論、哲學理論、實踐理論自此以后實際上共生共存于教育學的理論之中。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