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人格概述 |
第 2 頁:二、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
第 3 頁:三、人格理論 |
二、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后天環境的關系與作用。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并發展的。
(一)生物遺傳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遺傳對人格的作用簡要歸納如下。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隨人格特質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質上,遺傳因素的作用較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后天環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人既具有生物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在胚胎狀態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后天環境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會文化因素。這些因素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極為重要。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員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展,這種相似性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又使得每個人能穩固地“嵌入”在整個文化形態里。
(三)家庭環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的差異(包括家庭結構、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庭氛圍等)和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發展和人格差異的不同影響。研究發現,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現得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征。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出現失控的狀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蠻橫胡鬧等。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當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養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直爽、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由此可見,家庭確實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四)早期童年經驗
我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歷來為人格心理學家所重視。需要強調的是,人格發展盡管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個體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可能會使個體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比如,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另外,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空間擁擠程度等這些物理因素都會影響到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比如,氣溫會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現頻率,如熱天會使人煩躁不安等。但自然環境對人格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環境中,人可以表現不同的行為特點。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