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學(上)
1.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學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②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教學雙方在活動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學活動便不存在。③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教學作為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具有課內、課外、班級、小組、個別化等多種形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準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于教學活動。教學作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2. 教學的意義 教學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動,不僅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德育、體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徑,在學校整個教育系統中居于中心地位。
3. 教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 ②教學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 ③教學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4. 教學的一般任務 教學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教學的一般任務如下:①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 ②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重要任務) ③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④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6. 教學過程的理論是教學的基本理論 孔子,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思一行的統一過程。后來的儒家思想孟學派進一步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理論”原理來說明教學過程。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7.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 長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實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其觀點如下:⑴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教師教與學生學這兩個既有區別又相互依存的有機統一的活動。其內部發展動力是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 ⑵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學生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認識的間接性 ②認識的交往性 ③認識的教育性 ④有領導的認識 教學認識是在主客體之間“嵌入”一個起主導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師,形成學生(主體)--課程與教材(客體)--教師(領導)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體結構”。
8. (簡答)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教學基本規律)? ⑴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①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②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⑵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⑶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一。教學具有教育性。⑷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9. (判)教學中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與人類實踐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得方式不盡相同,教學中往往將直接經驗典型化、簡約化,主要方式是實驗、演示、教學錄像,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社會調查,設置模擬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等。
10. (簡答)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教學中怎樣使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第三,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能力,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11. (論述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 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 ③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12. 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 ⑴引起學習動機 ⑵領會知識 是教學的中心環節。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⑶鞏固知識 ⑷運用知識 ⑸檢查知識 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②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 ③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3. 教學原則 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學原則是人們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14. 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規律是教與學內部矛盾運用的客觀規律,人們只能去發現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學原則是人們在認識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的一些教學的基本準則,它反映教學規律。
15. (簡、論述)我國中學教學原則及運用? ⑴直觀性原則 ⑵啟發性原則 ⑶鞏固性原則 ⑷循序漸進原則 ⑸因材施教原則 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6.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②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③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17.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維,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孔子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著名教學要求,這是“啟發”一詞的來源。《學記》中指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要求。蘇格拉底,他善于用啟發式來激發和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正確答案即著名的“產婆術”。 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啟發的首要問題。 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
18.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19.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學記》中要求“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提出“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朱熹“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夸美紐斯主張“應當循序漸進的來學習一切,在一個時間內只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20.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朱熹把孔子這一經驗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21.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烏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無根據的理論是一點用處沒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實際不能離開思想。”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求注重聯系實際 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22.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23. (多選、簡)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 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 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 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24. 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和實驗法等。 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 ②注意啟發 ③講究語言藝術
23.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問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的基本要求:①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即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 ③要善于啟發誘導 ④要做好歸納、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并注意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準確地掌握知識。
24.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①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25. 演示法 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準備 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準確地感知演示對象,并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26. 練習法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選練習材料,適當分配分量、次數和時間,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循序漸進,逐漸提高 ③嚴格要求
27.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試驗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范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要求所有學生都親自操作;及時檢查結果,要求學生按照規定寫出實驗報告。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