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它與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密切聯系,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分類
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1)無意注意
①無意注意的概念
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②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
第一,客觀條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運動變化、刺激物與背景的差異。
第二,主觀條件,即人本身的狀態。包括人對事物的需要和興趣,積極的情感態度,個人的情緒狀態和精神狀態,個人的心境、主觀期待。
(2)有意注意
①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這種注意顯示了人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②引起有意注意的條件
引起和維持有意注意的條件包括:明確活動的目的任務;發揮意志努力與干擾和困難作斗爭;培養對事物的間接興趣;保持穩定的情緒;建立穩定的工作習慣;智力活動與外部活動的結合。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稱隨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預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轉化而來的一種特殊形態的注意。這種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無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顯的意志努力)。這種注意兼有兩種注意的部分特點,是一種高級狀態的注意,它是從事創造性勞動的必要條件。
3.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
(1)注意的范圍
注意的范圍,也稱注意的廣度,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意識所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
(2)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對象上的持續時間。注意維持的時間越長,注意越穩定。
人的感受性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固定的狀態,在穩定注意的條件下,感受性也會發生周期性地增強和減弱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動搖。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為2、3秒至12秒。與注意的穩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質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而被無關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
(3)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個體根據新的任務,主動把注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
注意的轉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轉移是根據任務的要求,是主動進行的,分散則離開了當前的任務。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對象,同時從事幾種不同的活動。影響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至少有一種應是高度熟練的;二是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必須有內在聯系。
(四)記憶
1.記憶的概念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也可以說是人腦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再認或回憶)的過程。
2.記憶的分類
(1)根據記憶內容的不同可分為:
①形象記憶:對感知過的事物具體形象的記憶;
②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
③語義記憶:又叫邏輯記憶,即對語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
④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技能的記憶。
(2)根據信息加工和存儲內容的不同可分為:
①陳述性記憶
以陳述性知識為內容,即事實類信息,這類信息可以用言語表達,包括字詞、定義、人名、時間、事件、概念和觀念。
②程序性記憶
又稱技能記憶,即對程序性知識進行記憶,如該怎樣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動作過程,即有多個動作間的序列聯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間同時進行的動作問的橫向聯系,這兩方面共同構成的復合體是無法用語言清楚表述的。
(3)根據保持時間長短的不同可分為:
①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也叫感覺記憶,是極為短暫的記憶。特點是:很快就會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轉入短時記憶;容量較大;形象鮮明;記憶痕跡容易衰退。
②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特點是:時間很短,不會超過1分鐘,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為7±2個組塊,平均值為7;易受干擾。
③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又叫永久性記憶,信息在記憶中儲存時間超過l分鐘以上,直至幾天、幾周或數年,甚至終身不忘。長時記憶的特點是容量無限;保存時間長久。
3.記憶的過程
在記憶過程中,從記到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再現三個基本環節,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完整統一的過程。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看,記憶過程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信息的輸入編碼相當于識記過程,信息的儲存相當于保持過程,信息的提取相當于再認或回憶過程。
(1)識記
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它具有選擇性,即對信息的識記具有選擇性。
識記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類:
①根據識記有無目的性,可以把它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無意識記是事前沒有明確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有意識記是有明確的識記目的,并運用一定方法的識記,在識記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依靠有意識記。
②根據識記的方法來分,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
機械記憶是指不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采用多次機械重復的方法進行的識記。
意義記憶是在事物理解的基礎上,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所進行的識記。
(2)保持與遺忘
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它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但是,在保持的過程中,識記的材料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和遺忘。
①遺忘的概念
遺忘是指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
②遺忘的規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依據保持效果,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這條曲線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最初的遺忘速度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遺忘了。由此看出,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其規律是先快后慢,呈負加速型。
③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A.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材料是指材料的種類、長度、難度、系列位置以及意義性。
B.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一般來說,材料越多,要平均誦讀的次數和時間也多,不及時復習,就越容易遺忘。學習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對知識的記憶。
C.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長久的識記任務有利于材料在頭腦中保持時間的延長,不重要和未經復習的內容則容易遺忘。
D.識記的方法:以理解為基礎的意義識記比機械識記的效果好得多。
E.時間因素:根據遺忘規律,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快,隨后逐漸變慢。
F.識記者的態度:識記者對識記內容的需要、興趣等,對遺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響。
④遺忘的原因
關于遺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學說:
A.消退說:這是一種對遺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釋。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結果。它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由桑代克進一步發展。
B.干擾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干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是指后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達倫巴希。
C.壓抑(動機)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這種壓抑被解除,記憶也就能恢復。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D.提取失敗說: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圖爾文。
(3)回憶與再認
回憶或再認是在不同條件下重現過去經驗的過程。對不在眼前的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稱為回憶。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能識別出是以前經歷過的就是再認。
4.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第一,及時復習,在學習的當天進行復習。
第二,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在識記后不久,復習的次數要多一些,時間間隔要短一些。
第三,做到分散與集中相結合。集中復習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復習,分散復習就是把材料分配到幾段相隔的時間內進行復習。復習難度小的材料可適當集中,復習難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復習的方式。
第四,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這種方法能使學習者及時了解到識記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另外,這種方法還可以及時檢查記憶效果,有利于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第五,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第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在復習時應盡量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要眼看、耳聽、口讀、手寫相結合。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考點 | 歷年《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