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前兒童發展
第七節 幼兒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命題點1:幼兒個性
命題點1.1個性的概述
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或品質的獨特組合。人與人之間個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每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言行舉止中。
命題點1.2個性的結構
1.廣義的個性心理結構
(1)傾向性
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表明人對周圍環境的態度,是個性心理結構中最活躍的成分。
(2)自我意識
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是個性心理結構中的控制系統。
(3)心理特征
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現出人的心理的個別差異。
(4)心理過程
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以及情感等。這些過程是人心理活動的基本成分或基礎成分,是人對現實發生反映和聯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狀態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動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動進行時所處的相對穩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個性積極性的作用。
2.狹義的個性心理結構
(1)個性的調控系統
包含個性的調節系統和個性傾向性。個性的調節系統以自我意識為核心,自我意識是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個性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的動機系統,它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動力。對于幼兒來說,個性傾向性主要是需要、動機和興趣。
(2)個性心理特征
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是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一種獨特結合。個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命題點1.3個性的特性
1.個性的傾向性
個性就是你自己的一種特殊的外在表現,也許你給人的第一印象能讓別人知道你的個性,或好或壞,這只是初步的,但真正的個性,則是你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及對待問題的態度,這才能讓你身邊的人知道你的個性是什么,也許與你在某人的印象中不同,那也只是暫時的,也許你換另一種風格的衣服,在他的印象中你的個性又不同了。只有長久的才算是個性,或好或壞,這只是你自己的方式,在別人看來,這就是你的個性!
2.個性的復雜性
個性是由多種心理現象構成的,這些心理現象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別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覺察得很明顯,如熱情、健談、直爽、脾氣急躁等;有些非但別人看不清楚,就連自己也感到很模糊。
3.個性的獨特性
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也同樣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特性。
4.個性的積極性
個性是個動力傾向系統,不是被客觀環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特性。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并統帥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5.個性的穩定性
從表現上看,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6.個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說,個性是個完整的統一體。一個人的各種個性傾向、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標準比較一致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絕不是偶然性的隨機湊合。人是作為整體來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個性的發展性
嬰兒出生后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展、完善,逐漸形成其個性。從形式上講,個性不是預成的,而是心理發展的產物。
8.個性的社會性
個性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個性是社會關系的客體,同時它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主體。個性是一個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個性的社會性是個性的最本質特征。
從個性的發展性與個性的社會性來看,個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賴于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賴于個人所處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研究人的個性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為基礎和出發點。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考察社會因素對人的個性形成的決定作用,才能科學地理解個性。
研究個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個性理論就是關于人的理論,就是關于人生的理論。人人都有個性,人人的個性都各不相同。正是這些具有千差萬別個性的人,組成了我們這個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種各樣、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人類群體,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時代的變遷。
命題點1.4基本特征
研究個性必須探討它的特性及表現,這樣才能把個性心理與其他心理現象區別開來。個性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1.自然性與社會性
人的個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學習、教育與環境的作用逐漸形成起來的。因此,個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們與生俱來的感知器官、運動器官、神經系統和大腦在結構上與機能上的一系列特點,是個性形成的物質基礎與前提條件。但人的個性并非單純自然的產物,它總是要深深地打上社會的烙印。初生的嬰兒作為一個自然的實體,還談不上有個性。
個性又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文化、教育教養內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說,每個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處的社會的烙印,即個體社會化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可見,個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2.穩定性與可塑性
個性的穩定性是指個體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時間和空間的一致性。在個體生活中暫時的偶然表現的心理特征,不能認為是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例如,一個人在某種場合偶然表現出對他人冷淡,缺乏關心,不能以此認為這個人具有自私、冷酷的個性特征。只有一貫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得以表現的心理現象才是個性的反映。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每個學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經常表現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學生關心集體,熱情幫助同學,活潑開朗;有的學生對集體的事也關心,但不善言談,穩重,踏實,埋頭苦干,這不同的行為表現不僅是在班集體中,在其他場合也是如此,因此,這才能把某個學生同另一個學生在精神面貌上區別開,也才能預料某學生在一定情況下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舉止。總之,一個人的個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們就可以從他兒童時期的人格特征推測其成人時期的人格特征。
盡管如此,個性(或稱人格)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現實生活非常復雜,隨著社會現實和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的變化,年齡的增長,主觀的努力等,個性也可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改變。特別是在生活中經過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會在個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從而影響個性的變化,這就是個性的可塑性。當然,個性的變化比較緩慢,不可能立竿見影。
由此可見,個性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履行教育職責時才能有耐心和信心。
3.獨特性與共同性
個性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行為是各不相同的。因為構成個性的各種因素在每個人身上的側重點和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在認識、情感、意志、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個人獨特的一面,有的人知覺事物細致、全面,善于分析;有的人知覺事物較粗略,善于概括;有的人情感較豐富、細膩:而有的人情感較冷淡、麻木等。這如同世界上很難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也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強調個性的獨特性,并不排除個性的共同性。個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體、某個階級或某個民族在一定的群體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正是個性具有的獨特性和共同性才組成了一個人復雜的心理面貌。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章節習題匯總 | 《幼兒保教知識》全真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保教知識》章節習題匯總 | 《幼兒園綜合素質》考點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幼兒保教知識》各類試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