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五 知覺
(一)知覺的定義
知覺是人腦對于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
例如:有某一個物體,人用眼睛看,知道它的形狀是圓圓的,顏色是綠中帶點紅,用鼻子嗅聞有清香的氣味,用舌頭嘗有酸甜的滋味。于是大腦便把這些屬性綜合起來,形成對該事物整體的印象,并知道它是“蘋果”。這種對蘋果的反應就是知覺。
(二)知覺的種類
根據知覺反映的客觀對象的不同,知覺可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①空間知覺:人腦對物體的空間特征的反應。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方位知覺和深度知覺。
②時間知覺:人腦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時間知覺有兩種:一是現在是什么季節、幾號、幾點;二是知覺現在時刻與過去某一時刻的長短。
例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時光飛逝”——人對長時間估計偏短,對短時間估計偏長,最精確的是一秒鐘(如有時感覺時間過得好快,有時感覺很慢)。人對時間估計的個體差異很大,常常受情緒、興趣、精神狀態,以及活動任務、內容等因素的影響。
③運動知覺:對物體空間位移的知覺,包括真動知覺、似動知覺、誘動知覺和自主運動知覺四種類型。
★真動知覺:觀察者處于靜止狀態時,物體的實際運動連續刺激視網膜所產生的物體在運動的知覺。
★似動知覺:實際上不動的靜止之物,很快地相繼刺激視網膜所產生的物體在運動的知覺。
例如:電影就是依據似動知覺的原理制作的。
★誘動知覺:實際不動的靜止之物因周圍其他物體的運動而看上去在運動的知覺。
例如:坐在運動的車里看路邊的建筑物和樹木,感覺它們在運動。
★自主運動知覺:在缺乏外在參照物的情況下,把靜止的對象視為運動的一種幻覺。
例如:在暗室內注視靜止的光點,過一會兒就會感到光點在游動。
錯覺: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確的知覺。錯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
幻覺:在沒有外界刺激物的情況下出現的虛幻知覺。
(三)知覺的基本特性
①選擇性: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對象,未被清楚地知覺到的客體叫背景。
②整體性: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人在知覺時,并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統一的整體。
例如:我們看到一個陌生人,不可能只是看見對方的某些部位,而是整體地認知把握他。
又如:一株綠樹上開有紅花,綠葉是一部分刺激,紅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們將紅花綠葉合起來,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覺,超過了紅與綠兩種物理屬性之和。
③理解性: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它,并把它用詞語標志出來,這種感性認識階段的理解就叫知覺的理解性。
④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知覺某一熟知的物體時,雖然該知覺對象的物理屬性(大小、形狀、明度、顏色等)受環境情況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是對它的知覺卻保持相對穩定性,知覺的這種特征,稱為知覺的恒常性。
例如:從不同距離看同一個人,由于距離的改變,看一個人的大小是有差別的,但我們認為大小沒有改變,仍然依其實際大小來知覺他。
又如:遠處的雷聲和火車的鳴笛聲,其音強未必高于近處的敲門聲,可我們總覺得雷聲或火車鳴笛聲較大。
(四)觀察
1.觀察的含義
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在開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擬定計劃,在觀察過程中自始至終伴隨著思維和語言的活動,觀察后還要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所以觀察又叫“思維的知覺”。
2.觀察的品質
①觀察的目的性。觀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組織知覺活動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品質。觀察的目的性使觀察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與選擇性。
②觀察的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指善于實事求是地去知覺事物的品質。觀察是對客觀事物的有意知覺。尊重客觀事實,科學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觀察的基本特性。
③觀察的精細性。觀察的精細性是指在觀察中善于區分事物細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質。精細地知覺事物,才能發現事物有價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觀察的效應。
④觀察的敏銳性。觀察的敏銳性是指善于迅速地發現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質。一個具備觀察敏銳性的人,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重要特征。觀察的敏銳性與精細性是從事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品質。
3.觀察力的培養
①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內容,是良好觀察力的重要條件。
②充分準備,周密計劃,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
③在實際觀察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
④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
⑤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并匯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品質。
命題點六 記憶
(一)記憶概述
1.記憶的概念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反映的心理過程,也可以說是人腦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的過程。
2.記憶的基本過程
記憶由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環節組成。
3.記憶的主要類型
(1)根據記憶內容和記憶對象劃分: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
①形象記憶:對感知過的事物具體形象的記憶。
②邏輯記憶:以概念、公式、規律等邏輯思維過程為內容的記憶。
③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④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技能的記憶。例如:“做廣播體操”在動作記憶中,大肌肉的動作不易遺忘,而小肌肉的動作則易遺忘。又如:“騎自行車”與“疊千紙鶴”相比,長年不騎車也不會遺忘,而長年不疊千紙鶴就會忘卻怎么疊。
(2)根據記憶內容保持的時間長短劃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①瞬時記憶:也叫感覺記憶,是極為短暫的記憶。
②短時記憶:短時記憶的信息在頭腦中儲存的時間比瞬時記憶長一些,但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一般認為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為7±2個組塊。
③長時記憶:信息在記憶中儲存時間超過1分鐘以上,直至幾天、幾周或數年,甚至終生不忘。
(3)圖爾文將長時記憶分為兩類: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①情景記憶:人們根據時空關系對某個事件的記憶。這種記憶與個人的親身經歷分不開,如想起自己參加過的一個會議或曾經去過的地方。
②語義記憶: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與特殊的時間和地點有關。它表現在單詞、符號、公式、規則、概念這樣的形式中,如記住一年有四季。
(4)根據信息加工和存儲內容的不同,可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①陳述性記憶:以陳述性知識為內容,即事實類信息,包括字詞、定義、人名、時間、事件、概念和觀念。陳述性內容可以用言語表達。
②程序性記憶:又稱技能記憶,即對程序性知識進行記憶,如該怎樣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動作過程,即有多個動作間的序列聯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間同時進行的動作間的橫向聯系,這兩方面共同構成的復合體是無法用語言清楚表述的。如打籃球。
(二)記憶過程
1.識記
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具有選擇性。
(1)根據識記有無目的性,可以把它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①無意識記:事前沒有明確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在生活中那些具有重大意義,適合人的興趣、需要、活動目的和任務的事物,以及那些能激起人們情緒活動的事物,人們在無意之中就把它們記住了,并且日積月累,獲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目的性,因而識記內容帶有偶然性和片斷性,缺乏系統性。
②有意識記:有意識記是有明確的識記目的,并運用一定方法的識記。在識記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依靠有意識記。
(2)根據識記的方法來分,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
①機械記憶:在不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采用多次機械重復的方法進行的識記。
②意義記憶:在對事物理解的基礎上,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所進行的識記。
2.保持和遺忘
保持: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它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遺忘:識記過的東西不能再認或回憶或者再認或回憶發生錯誤。
遺忘的原因
①記憶痕跡衰退說(自動消退)。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張: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結果。
②干擾抑制說。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達倫巴希
★主張: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這種學說可以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
★前攝抑制:先前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回憶或再認產生的干擾。
★后攝抑制:后來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的材料的回憶或再認產生的干擾。
③同化說。
★代表人物:奧蘇泊爾
★主張:遺忘實際上是知識的組織與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即用高級的概念與規律代替低級的觀念,使低級觀念發生遺忘,從而提煉和簡化了認識并減輕了記憶負擔,這是一種積極的遺忘。他認為在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中,前后相繼的學習不是相互干擾而是相互促進的,因為有意義學習總以原有的學習為基礎,后者的學習是前面學習的加深和擴充。
④動機說。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張: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這種壓抑被解除,記憶也就能恢復。
⑤提取失敗說。
★代表人物:圖爾文
★主張: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之所以無法回憶,是因為個體在提取時沒有找到適當的提取線索。如果有恰當的線索提示,個體就能夠很快將信息提取出來。
這條曲線表明:遺忘是學習之后立即發生的,遺忘的進程不均勻,有先快后慢的特點。也就是說,識記后最初一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后遺忘逐漸減慢。
3.回憶與再認
回憶或再認是在不同條件下重現過去經驗的過程。
回憶:對不在眼前的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
再認: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能識別出是以前經歷過的。
回憶時可以不按原來的先后順序。
【補充知識點】系列位置效應
人們發現在回憶系列材料時,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影響。在一項實驗中,實驗者要求被試學習32個單詞的詞表,并在學習后要求他們進行回憶。結果發現,最后呈現的項目最先回憶起來,其次是最先呈現的那些項目,而最后回憶起來的是詞表的中間部分。在回憶的正確率上,最后呈現的詞遺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現的詞,遺忘最多的是中間部分。這種在回憶系列材料時發生的現象叫系列位置效應。最后呈現的材料最易回憶,遺忘最少,叫近因效應。最先呈現的材料較易回憶,遺忘較少,叫首因效應。
4.良好記憶品質的特點
①敏捷性:記憶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識記的快慢。提高記憶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確識記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
②持久性:記憶的保持特征,即記憶內容保持的時間長短。加強記憶的持久性,首先要善于把識記的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其次是進行及時和經常性的復習。
③準確性:正確和精確特征。培養記憶的準確性,首先要進行認真的識記;其次,在復習時要把相似的材料經常加以比較,防止混淆;第三,要把正確識記的事物同仿佛記住的東西區別開,把所見所聞的真實材料與主觀增補預測區別開來。
④準備性:記憶提取和應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記憶的這一品質是上述三種品質的綜合體現。培養記憶的準備性,關鍵是要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從記憶倉庫中,隨時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5.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
①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有目的才會有動力,才會有責任感和主動性。
②理解材料的意義,少用機械記憶。研究表明,意義記憶的材料保持時間長,利用提取快,受干擾少。
③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義,對材料進行分析,把它的觀點、論據以及邏輯標示出來,然后概括并確切地敘述出來。精加工的材料組織得好,提取的線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④運用組塊化策略,合理組織材料。
⑤運用多重編碼方式,提高2DT質量。對信息進行轉換,使之適合于記憶儲存。研究表明,既有語義編碼又有形象編碼的材料易記憶。
⑥注重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防止遺忘的方法:
·及時復習,經常復習。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來進行復習。
·合理分配時間。
·做到分散與集中相結合。
·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
·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