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十三 人格
(一)人格的定義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即人格是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①獨特性。例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這里“勤勞”的品質,就是中國人共同的獨特人格特征。
②穩定性。例如: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在各種不同場合都會表現出沉默寡言的特點。
③整合性。例如: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各方面彼此和諧一致,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④功能性。例如:當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堅強者能發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的功能表現。
⑤社會性。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本我位于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
②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間的矛盾。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啟動防御機制。防御機制有壓抑、否認、抵消、投射、升華等。
③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例如:感到很饑餓又沒有錢去買食物。
本我:搶奪別人的食物來滿足自己填飽肚子的欲望:
自我:想些別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從而壓抑自己的饑餓感;
超我:認識到搶奪他人的食物是不道德的行為,就算餓死也不能違背道德的原則。
(四)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響:
1.生物遺傳因素
第一,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第二,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異。通常,智力、氣質這些與遺傳因素關系較密切,而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更密切。
第三,人格發展過程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2.社會文化因素
第一,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第二,社會文化對個人的影響力因文化強弱而異,社會對順應要求越嚴格,其影響力越大。
第三,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一般分為以下三類:
①權威型教養方式。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現得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表現得消極、被動、缺乏安全感、退縮、服從、膽怯,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
②放縱型教養方式。放縱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有時會失控。孩子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唯我獨尊等。、
③民主型教養方式。民主型教養方式的父母與孩子處于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積極正確的引導。民主型教養方式更有可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學校教育因素
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
不同的教師領導風格對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不同。學生在獨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師領導風格下,表現出不同的人格特點。
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生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否公正和公平。
學生需要老師的關愛,在教師的關愛下,他們會朝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這種由教師期望引起的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同伴群體對學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響,對人格發展具有“棄惡揚善”的作用。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調控因素等也對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5.個人主觀因素
社會上各種影響因素和道德要為個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轉化為個體的需要、動機和興趣,才能推動他去思考與行動。另外,個體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對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日益增強。
(五)人格結構——性格
1.性格概述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較穩定的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個性的核心,具有獨特性,在個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義。它是一個人心理面貌本質屬性的獨特結合,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
性格具有以下分類方式:
①從心理機能上劃分,性格可分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②從心理活動傾向性上劃分,性格可分為內傾型、外傾型和平衡型;
③從個體獨立性上劃分,性格分為獨立型、順從型和反抗型。
(2)性格的結構特征
①性格的態度特征,指個體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以及對工作、勞動、學習的態度特征,如謙虛或自負、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細心、創造或墨守成規等。性格的態度特征在性格結構中具有核心意義。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指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調節支配行為,從而達到目標的性格特征。
它包括行為方式和水平的調節,如頑強拼搏、當機立斷。
③性格的情緒特征,指個體穩定而獨特的情緒活動方式,如情緒活動的強度、穩定性、持久性和主導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指個體在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和風格,如主動感知或被動感知,習慣于看到細節還是看到輪廓等。
2.良好性格的培養
(1)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
(2)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
(3)充分利用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
(5)依據性格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人格結構——氣質
1.氣質的概念
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的表現,依賴于人的生理素質或身體特點,通常稱之為秉性、脾氣、性情,心理學上叫氣質。
而現代社會生活中得到普遍應用的“氣質”,如“這個演員氣質好”,是指人的氣度、風格等,不屬于心理學的范疇。
2.氣質的類型特征
氣質的類型有: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
【行為測試·你傾向于哪種氣質類型】
某劇院的演出正式開始了五分鐘后,劇院門口來了四個遲到的觀眾,工作人員按照慣例,禁止他們入場。
A.面紅耳赤地與檢票員爭吵起來,甚至企圖推開檢票員,沖過檢票口,徑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且還會埋怨說,劇院時鐘走得太快了。
B.明白檢票員不會放他進去,他不與檢票員發生爭吵,而是悄悄跑到樓上另尋一個適當的地方來看表演。
C.看到檢票員不讓他從檢票口進去,便想反正第一場戲不太精彩,還是暫且到小賣部待一會兒,待幕間休息再進去。
D.對此情景會說自己老是不走運,偶爾來一次劇院,就這樣倒霉,接著就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A.膽汁質B.多血質C.黏液質D.抑郁質
總之,四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涂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的氣質都能歸入某一氣質類型。除少數人具有某種氣質類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數人都偏于中間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說,他們較多地具有某一氣質類型的特點,同時又具有其他氣質類型的一些特點。
對于多血質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較多的活動與任務,并使他們從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們養成踏實(不輕率)、專一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對于黏液質的學生進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許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考慮問題和做出反應;對于膽汁質的學生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我克制能力;
對于抑郁質的學生,要更多關心他們,體貼他們,鼓勵他們多參加活動,不要當眾指責他們。
3.氣質與性格的關系
(1)氣質與性格的區別
①氣質受生理影響大,性格受社會影響大。
②氣質的穩定性強,性格的可塑性強。
③氣質特征表現較早,性格特征表現較晚。
④氣質無所謂好壞,性格有優劣之分。
(2)氣質與性格的聯系
①氣質與性格都屬于穩定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滲透,彼此制約,相互影響。氣質影響到一個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因而使性格帶上某種氣質的色彩和具有某種特殊的形式。例如:
同樣是樂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質者在幫助別人時往往動作敏捷,情感明顯表露于外;而黏液質者則可能動作沉著,情感不表露于外。
②氣質影響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另外,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氣質,指導氣質的發展,使它服從于生活實踐的要求。例如:偵察兵各種各樣氣質的人都有,但是在軍事訓練時必須具備冷靜沉著、機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嚴格的軍事訓練的實踐活動中,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蓋或改造著膽汁質易沖動和不可遏制的氣質特征。
命題點十四 印象
(一)印象和印象形成的概念
一般來說,印象就是我們對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質的總體看法和評價。印象形成是指對人和事物進行歸類,明確其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
(二)印象形成效應
1.社會刻板效應
對一群人的特征或動機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團體的特征歸屬于團體的每一個人,認為他們都具有這種特征,而無視團體成員的個體差異,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刻板效應。例如:女生會把許多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帶到自己的男朋友身上,一個女生罵她的男朋友的時候經常會說:“你們男人怎么都那么無恥啊{”或者是先對自己的男朋友進行個體的攻擊,再泛化到對男性這一群體的攻擊,比如“你怎么這么無恥啊,你們男人都這樣”。于是女人就給男人貼上了很多標簽,比如三心二意、不負責任。而男人也會給女人貼上很多標簽,比如喜歡無理取鬧、貪圖物質享受等。很多時候,刻板印象會帶來許多社會偏見,比如對男幼師、男保姆的不理解。
2.暈輪效應
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對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
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為對象做了一個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向一個班級的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的品質,向另一個班級的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項都相同。兩種介紹的差別結果是:下課之后,前一個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淡回避。
3.首因效應
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被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例如,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8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后15道題,然后讓一些被試對這兩個學生進行評價。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
4.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也叫最近效應。
例如:張林與李萌是小學的同學,從那時起,兩個人就是好朋友,彼此之間非常了解,可是近段時間李萌因家中鬧矛盾,心情十分不快,動不動就對張林發火,而且一個偶然因素的影響,李萌卷入了一宗盜竊案,因此張林認為李萌過去一直在欺騙自己,于是與他斷絕了友誼。這就是近因效應在起副作用。
5.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歡迎的特征的現象。
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良少年吳某,別人無意中瞟了他一眼,他就動手打人,認為別人瞧不起他,但實際上是他自己潛意識里瞧不起自己。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