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七 思維
(一)思維的概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維的特征(間接性+概括性)
1.間接性
間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過感覺器官而是通過其他媒介來認識客觀事物。
例如:早晨起來,看到房屋的屋頂是濕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過雨。“昨天夜里下過雨”這件事并未被直接感知,但卻可以根據下雨的有關知識經驗推論出來。
2.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思維反映的是同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
例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棵樹,人們在思考“樹”這個概念時,頭腦中呈現的并不是具體的哪棵樹,而是現實中并不存在的“樹的一般表象”。
(2)思維還可以反映事物的內部聯系和規律
例如:太陽的朝起夕落、四季的冷暖交替,這是我們直接感知到的,但人們要了解這些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則必須利用有關宇宙知識和觀察到的結果,通過深入的思維活動進行分析。
(三)思維的類型
1.根據思維的憑借物(思維的內容)劃分: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
①直觀動作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以具體、實際動作作為支柱而進行的思維,這種思維所要解決的任務目標一般是直觀的、具體的。
例如:幼兒在學校簡單讀數和做加減法時,常常借助數手指,實際活動一停止,他們的思維就停止了。
②具體形象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借助于表象而進行的思維。表象是這類思維的支柱。形象思維有三種水平:第一種是幼兒的思維;第二種是成人對表象進行加工的思維;第三種是藝術思維。
例如:兒童計算3+4=7,不是對抽象數字的分析、綜合,而是在頭腦中用三個手指加上四個手指,或三個蘋果加上四個蘋果等實物表象相加而計算出來的。
③抽象邏輯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思維。概念是這類思維的支柱。
2.根據思維的邏輯性劃分: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①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
例如:醫生聽到病人簡單自述,不經過醫療器械分析排查而迅速做出病情診斷。
②分析思維是經過逐步分析后,對問題解決做出明確結論的思維。
例如:學生解幾何題的多步推理和論證i醫生面對疑難雜癥經過多種檢查、會診分析。
3.根據思維的指向性劃分: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①聚合思維也稱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集中到一個方向,從而形成唯一的、確定的答案。
例如:學生從各種解題方法中篩選出一種最佳解法。
②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分散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向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求得多種答案。這一過程是從給予的信息中產生多種信息的過程,因為發散思維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個途徑、一個方法。
例如:數學中的“一題多解”。
4.根據思維的創新成分多少劃分:常規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①常規思維也稱再造性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慣常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
例如:學生按例題的思路去解決練習題,利用已學過的公式解決同一類型的題。
②創造性思維是以新穎、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例如:技術革新、科學發明創造、教學改革等。
(四)思維的過程
思維的過程包括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具體化與系統化等。其中,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也是思維過程的基本環節,其他過程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1.分析和綜合
①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或個別特征的思維過程。例如:將一棵植物分解為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
②綜合是在頭腦里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各種特征結合起來進行考慮的思維過程。例如:將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結合起來,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比較和分類
①比較就是把各種事物和現象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及其相互關系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要考察兩種學習方法的優劣,就要分別從學習時間、成效等多方面進行比較;人們常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②分類是在頭腦中根據事物或現象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它們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思維過程。
例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時,把數分為實數和虛數,又把實數分為有理數和無理數,有理數又可分為整數、小數和分數等。
3.抽象和概括
①抽象是頭腦中把同類事物或現象共同的、本質的特征抽取出來,并合棄個別的、非本質特征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對人的認識,人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能知覺、能記憶、能說話、能思維、能制造工具、會使用工具……通過分析、比較,抽出人類具有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即能說話、能思維、能制造工具等,舍棄能吃飯、能睡覺、能喝水、能活動等其他動物也有的非本質屬性,這就是抽象過程。
②概括是在頭腦中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綜合起來并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維過程。
例如:我們把“人”的本質屬性——能言語、能思維、能制造工具綜合起來,推廣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語、能思維、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都是人”。這就是概括。
4.具體化和系統化
①具體化:用一般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用理論指導實際活動的過程。
例如:老師在課堂上講一個概念或原理,學生運用已學會的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都是思維的具體化。
②系統化: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程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的過程。
例如:學生掌握數的概念,在掌握整數、分數、小數知識之后,可以概括歸納為有理數;當數的概念擴大,學習了無理數之后,又可把有理數和無理數概括為實數;掌握了虛數之后,又可把實數和虛數概括為數,從而掌握了系統的數的知識。
(五)思維的基本形式
思維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
1.概念
概念指人腦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是思維的最基本形式,是構成人類知識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①根據概念所包含的屬性的抽象與概括程度,可分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
②根據概念反映事物屬性的數量及其相互關系,可分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據一類事物中單個或多個相同屬性形成的概念,它們在概念中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例如:“毛筆”這一概念必須同時具有兩個屬性,即“用毛制作的”和“寫字的工具”。
析取概念是根據不同的標準,結合單個或多個屬性所形成的概念。
例如:“好孩子”概念可以結合各種屬性,如“學習成績好”“誠實”“樂于助人”。
關系概念是指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大小等。
③根據概念形成的途徑,可分為前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
前科學概念又稱日常概念,是人們在日常交際過程中形成的。
科學概念是在有計劃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如學習的定義、定律、原理等。
2.判斷
判斷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形式。它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判斷大都是借助于語言、詞匯,并用句子形式來實現的。判斷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之分。
3.推理
推理是從已知的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推理可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種。
歸納推理是由具體事物歸納出一般規律的推理過程,即由特殊到一般。
例如:由鐵能導電、銅能導電、鋁能導電等,推理出“金屬能夠導電”的結論。
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體的推理過程。
例如: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類動物,所以得出虎是胎生的結論。
命題點八 表象與想象
(一)表象的定義。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表象與知覺之間的關系如下:
①表象是在知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和知覺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
②知覺的形象鮮明生動,表象的形象卻比較暗淡模糊;
③知覺的形象持久穩定,表象的形象不穩定、易變動;
④知覺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
(二)表象的分類
①從表象產生的主要感覺通道來劃分,表象可以分為視覺表象、聽覺表象、運動表象等。
②根據表象創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以分為記憶表象和想象表象。
(三)表象的特征
①主觀性。表象是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在頭腦中出現的。
②概括性。表象是人們多次知覺的結果,它不表征事物的個別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體輪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③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覺的類似物,因此人們可以在頭腦中對表象進行操作,這種操作就像人們通過外部動作控制和操作客觀事情一樣。
(四)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例如:讀著白居易的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頭腦中也能浮現出祖國江南秀麗景色的形象。
(五)想象的分類
1.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
①有意想象也稱隨意想象,指有預定目的和自覺進行的想象,有時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等。
例如:在居室裝潢前,對房間布置進行的想象。
②無意想象也稱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不由自主產生的想象。
例如:“白曰夢”。夢是無意想象的極端表現。
2.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依據詞語或符號的描述、示意,在頭腦中形成與之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例如:《大話西游》中的唐僧原本是一個人物,但現在已經成為絮絮叨叨惹人煩的形象的代名詞。
再造想象產生的條件:
·必須具有豐富的表象儲備:
·為再造想象提供的詞語及實物標志要準確、鮮明、生動;
·正確理解詞語與實物標志的意義。
②創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例如:作家寫小說。
創造想象產生的條件:
·強烈的創造愿望;
·豐富的表象儲備;
·積累必要的知識經驗:
·原型啟發:
·積極的思維活動;
·靈感的作用。
3.幻想、理想和空想
①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指向未來并與個人的愿望相聯系的想象。它是創造想象的準備階段和特殊形式。
例如:科幻小說中的宇宙人、飛船等形象。
幻想與一般創造想象相比主要有兩點不同:
·幻想總是與個人愿望相聯系;
·幻想往往與當前的活動沒有直接聯系,而是指向未來的。
幻想也不同于再造想象,因為它包含一定的獨創成分。
②幻想與理想、空想的關系。如果幻想是以現實為依據,并指向行動,經過努力最終可以
實現,那么它就變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脫離現實,毫無實現的可能,就成為空想。理想能鼓勵人向上和進取,是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動力:而空想往往會把人引向歧途。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