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一、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二、名詞解釋;三、判斷題;四、簡答題 |
第 3 頁:五、論述題;六、案例分析題 |
第 4 頁:答案:一、單項選擇題;二、名詞解釋 |
第 5 頁:答案:三、判斷題;四、簡答題 |
第 6 頁:答案:五、論述題;六、案例分析題 |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要提高與幼兒言語溝通的質量,最根本的是教師從權威的地位轉到與幼兒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并真正地面向幼兒,在此基礎上,具體的技能是必要的,例如:
(1)引發交談的技能。善于敏銳地抓住時機,創造氣氛,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將幼兒自然地引入交談之中,或者善于用多種方法引起幼兒對某個特定話題的興趣。
(2)傾聽的技能。用恰當的言語或非言語方式熱情地接納和鼓勵幼兒談話、提問,讓幼兒產生“老師很喜歡昕我說”、“老師覺得我的問題很有意思”的喜悅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師是自己隨時可以交談的對象。
(3)擴展談話的技能。用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向幼兒提供適宜的信息、詞匯或問題,引導幼兒把談話延續、深入下去。
(4)面向全體、注意差異、有針對性的談話技能。例如,注意激發那些沉默寡言或說話不清的幼兒的說話積極性,耐心傾聽,盡量多鼓勵;根據幼兒的特點使用不同的話題、方式、詞匯、語速等有效地刺激幼兒交談。
(5)結束交談的技能。適時地結束談話,讓幼兒表現出滿足感。即使由于時間或別的原因必須要結束談話,也要讓幼兒感到,老師很想聽他講,可惜沒時間了,回頭還有機會的。
2.【答案要點】幼小銜接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整體的工作,其表現在:
(1)長期性而非突擊性。幼兒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為兒童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因此,不應當把幼小銜接工作僅僅視為兩個教育階段的過渡問題,而應把它置身于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慮。應當看到,讓幼兒順利地進入小學只是幼兒園教育的近期目標,它是實現幼兒園教育長遠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要以兒童的長遠發展為目標,對兒童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對幼兒園來講,在時間上要把幼小銜接工作貫穿于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階段,而不僅僅是大班后期;在內容上要涉及幼兒發展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知識準備;在人員上要包括幼兒園全體人員、家長及有關成人,而不僅僅是大班老師。對小學來講,也不能僅僅把銜接工作看成是幼兒園的事情,而應當遵循素質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體性而非單項性。幼小銜接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從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全面進行,不應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銜接中,偏重“智”的傾向比較嚴重。有的教師一談到銜接,馬上就想到讓幼兒認漢字、學拼音、做算術題,而對于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準備重視不夠。研究表明: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充足的自信心與自我控制能力、穩定的情緒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獨立性等,對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兒童入學后適應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對新環境所需的身體、心理素質、獨立自理能力等準備不足。幼兒入學適應困難不僅僅是在“智”的方面,更多的是由于身體、態度、習慣、意志、人際關系、交往能力、獨立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準備不足而造成的。要搞好幼小銜接工作,必須促進幼兒的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在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培養他們入學所必須的各種基本素質。在銜接中僅偏重某一方面是錯誤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則更片面了。
六、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1)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這一目標是確定幼兒園教育任務、評估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根本依據,國家通過這一目標對全國幼兒園教育進行領導和調控。
(2)幼兒園教育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并結合幼兒園教育的性質和特點提出來的。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它體現了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顧幼兒園教育的性質和特點。幼兒園教育目標的提法又與學校教育目標略有不同,如把“體”放到了第一位,這是因為,在幼兒階段,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健全發展較以后各年齡階段更為重要的緣故。
(3)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培養人,所以教育目標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會要求之外,還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成年人畫一個菱形圖案是件輕而易舉的事,然而對于幼兒來說,卻是很困難的,即使3歲孩子照葫蘆畫瓢,要臨摹一張菱形圖樣也是很困難的。這就是說,幼兒的發展是有一定年齡特征和規律的,是一個按照一定順序、不斷地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教育目標如果不符合幼兒發展的規律,不符合幼兒個體的發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變成現實。因此,教育目標的制定必須適應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個方面發展,忽視幼兒的全面發展,可能嚴重損傷兒童生長發育的自然進程,損傷兒童潛能發育,造成兒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體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氣質發展遲緩、壓抑和傷害。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