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三、簡答題
36.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雖然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卻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37.遺忘是指識記過的事物不能或者錯誤地再認或回憶。對于遺忘發展的進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著名的遺忘規律——遺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進展得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過了相當的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先快后慢)。
38.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主
觀條件)的影響。(1)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2)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
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上述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構成有意義的學習。
39.
(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40.功能固著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定勢,即從物體通常的功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熟悉了某種物體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時,就很難看出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潛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難看出其他的功能。比如都知道筆是用來寫字的,但是還可以拿來當尺子來畫直線。
功能固著在解決問題中可能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能起消極的阻礙作用。比如當在某種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體的潛在功能來解決問題時,功能固著可能起阻礙的作用。
四、論述題
41.(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個能支持和容忍標新立異者或偏離常規思維者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力和機會,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干自己想干的事,為創造性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應考慮如何測評創造性的問題。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①保護好奇心。好奇是創造活動的原動力,可以引發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應給予鼓勵和贊賞,不應忽視或譏諷。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對出現的錯誤不應全盤否定,更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并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應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點,并盡量采取多種形式支持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④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在各種創造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穿整個創造活動的始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進行豐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規的答案。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①發散思維訓練。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有多種,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②推測與假設訓練。這類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③自我設計訓練。教師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知識經驗,給他們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與工具,讓學生利用這些材料,實際動手去制作某種物品。④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42.我認為獎比罰好,原因如下:
(1)懲罰傳遞不該怎么做的信息,獎勵傳遞該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懲罰是需要的。學習是有紀律的活動,必要的約束與懲罰是維持秩序所需要的。但懲罰應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與求知欲為前提。
(3)獎與罰應及時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個人的積極性。對該表揚的行為不及時做出表揚等于是批評這種行為;對做錯的同學不做出批評等于是表揚了這種行為;表揚對內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對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揚對女生的作用大于對男生的作用;師生關系緊張時的批評,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促使雙方關系的對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揚與批評不起作用;過于頻繁地表揚某一個人會造成對方在同學中的孤立。
(4)進行表揚與批評時,應注意個性差異。表揚與批評的作用在于個體對表揚與批評的認識,不應傷害到其他方面的積極性。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