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終身教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在《終 身教育引論》中正式提出,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
2.A 【解析】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舒爾茨于20世紀60年代創立人力資本理論,揭示了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觀點有:教育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成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教育實現了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3.B 【解析】l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1987年,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4.A 【解析】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決定的,它表現為教育獨有的矛盾運動規律;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不是意識所決定或規定的,而是教育這種社會活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生成的;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實基礎上對教育特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5.C 【解析】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是生產力,其社會形式是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是兩者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統一,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6.D 【解析】把教育劃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據是學校教育 的歷史。
7.D 【解析】從課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課程分為工具性課程、知識性課程、技能性課程、 實踐性課程。
8.B 【解析】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運用陶冶法時要注意:(1)創設良好的情境;(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3)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9.A 【解析】小學德育目標是教育者依據教育目的,通過德育在兒童品德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和要求,即小學德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小學德育目標是實施小學德育的出發點,也是檢驗小學德育是否達標的質量標準,它不僅決定了小學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且制約著小學德育的整個過程。
10.C 【解析】教育目的分為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目的要根據社會需要確定。他們認為,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從屬于社會,評價教育的價值應當以教育對社會的效益來衡量。
11.B 【解析】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傳,具有不易消散的特點。
12.D 【解析】個人活動是課外活動的基礎,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特點。組織和指導好學生的課外個人活動,是課外活動不可忽視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13.C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促進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14.C 【解析】陶行知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15.D 【解析】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的維系下進行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這種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
16.A 【解析】盂祿認為教育起源于“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否認了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他把動物本能和兒童無意識的模仿同有意識的教育混為一談。
17.B 【解析】榜樣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形象生動,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榜樣等。
1 8.C 【解析】從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而言,可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可分為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從教學評價的功能看,可分為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可分為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
19.B 【解析】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啟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包括三個不同層次:第一層次,指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第二層次,主要是指個性心理品質,如需要、興趣、動機、意志、情緒情感、性格與氣質等;第三層次,指學生的自制力、頑強性、榮譽感、學習熱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動機等。
20.D 【解析】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教學原則貫穿于各項教學活動之中,正確和靈活地運用教學原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二、填空題
21.影響人的身心發展
22.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
23.教育
24.行為方式
25.身心發展規律
26.變化結果
27.富有感情
28.思想人格
29.教學大綱教科書
30.強制性普遍性
三、名詞解釋
31.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
32.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根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它以準確的語言和鮮明的圖表等,明晰而系統地闡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
33.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34.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