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點擊查看:2014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最后沖刺匯總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 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的課程是( )。
A.國家課程
B.學校課程
C.地方課程
D.拓展課程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學校課程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而且師生可以積極參與,又富有特色。
2 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稱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歸因感
C.自我預期感
D.自我效能感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由自我效能感的定義可知。
3 就兒童發展整體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體現了兒童身心發展( )的特點。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個別差異性
D.階段性
參考答案:B
4 兒童身心發展有高速發展期,某一時期特別迅速而其他階段相對平穩,這一現象體現了兒童身心發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
B.順序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
5 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是( )。
A.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與發展的關系
C.相互促進的關系
D.相互包容的關系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德育過程是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的過程,品德形成過程是個體努力去踐行道德信念,提高自身的過程,因此,二者的關系是教育與發展的關系。
6 發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學家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的( )提出來的。
A.互補性
B.階段性
C.順序性
D.不平衡性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關鍵期不同于其他時期,反映的是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7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以通過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這表明個體身心發展具有( )。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人的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密切關聯的,可以互相補充。
8 口渴會促使個體作出覓水的活動,這是動機的( )。
A.導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調節與維持的功能
D.強化功能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動機具有激活、指向功能,調節與維持功能,所謂的激活功能是指動機會推動人們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轉化為活動狀態。
9 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的課程是(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技能型課程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研究型課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及得出結論,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做,注重研究過程甚于注重結論。
10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體現了教學的( )。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習”和“溫”是復習、鞏固的意思,因此體現的是教學的鞏固性原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