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辨析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四、 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 閱讀F列材料,回答問題。
某校對高一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新教材課外讀本閱讀情況的調查,結果2/3以上學生的完成情況很不理想。這一數字讓語文老師們十分震驚,如果不擴大知識面,單靠課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學生們的語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師認為,應該改革閱讀教學模式,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王老師還設計了“語文課進閱覽室”的具體方案:學生在閱覽室閱讀自己喜歡的刊物,并組成興趣小組,閱讀與研究、交流相結合;搭建“語文課進閱覽室交流平臺”,以學生為主持人發表同學們的“薦雜文”“知類文”“談方法”“說感悟”,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習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師們都覺得這個方法不錯,但它要求任課教師花費更多的心血來備課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這對于已經非常繁忙的老師們來說,無疑是個重負。學校領導對此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選擇了高一、高二年級的五個班進行每周在閱覽室上一節語文課的實驗。
一段時間下來,王老師驚訝地發現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課堂秩序會這么好。原來體育課后上語文課,剛剛進行劇烈活動的學生要有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下來。現在進了閱覽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進入閱讀環節;第二個“沒想到’’是見效這么快。半個學期的十多節課下來,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觀。期中考試,語文成績也明顯提高。學生們都說喜歡這種新的上課方式。
問題:
結合新課程改革,談談終對王老師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實驗的看法。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根據《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子與學生公西華正在交談,子路來向孔子請教:“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答:“有父兄在,為什么急于行動呢?”一會兒,冉有也來請教同樣的問題,孔子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公西華不明白老師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給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釋說:“子路總是好勝,我是有意讓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縮,我是有意鼓勵他遇事極力向前。”
問題:
孔子向學生施教的心理依據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