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三、簡答題
26.【答案要點】
(1)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發展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27.【答案要點】
(1)教育過程中,教師如果對學生的某個特征產生強烈的印象,以這個印象為中心而形成了一個總體印象,從而掩蓋了他的其他特征,產生以點概面的偏見,就叫做暈輪效應。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并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是很片面的,往往會發生以偏概全的錯誤。
(2)暈輪效應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教師掌握學生的信息很少而做出總體判斷的結果,它使教師難以正確地了解學生和公正地評價學生。克服暈輪效應的關鍵是教師和學生打成一片,實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學生的信息,切忌一葉障目。
28.【答案要點】
(1)連續性與階段性。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特征而處于優勢的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但后一階段的發展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發生的,而且又萌發著下一階段的新特征,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高度而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個體的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起始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上的進程不同;另一方面,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速率。
(4)差異性。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由于個體之間具有差異性,因此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又往往是千差萬別的。
29.【答案要點】
(1)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各地中小學教師自發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動因是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心理障礙,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
(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學生在成為一名獨立的社會成員之前,要經歷一系列發展中的矛盾與人生課題,兒童所經歷的心理沖突、矛盾和困擾,是比較特殊的。兒童迫切希望教師在尊重他們日益增長的獨立性的前提下,給他們人生之旅以真誠的指導和幫助。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地發展。
(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學生心理素質,可以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而且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動機和人格特征,可以間接地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和智力的發展,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