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四、材料分析題
30.【答案要點】(1)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所追求的需要有層次之分,人們總是在盡力滿足某種需要,一旦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就會有另一種需要取而代之。
基于以上假設,他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從低到高的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小明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因為融人不到集體之中,有種不如別人的心理壓力,得不到同學們的尊重。
(2)馬斯洛認為,個體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出現高級需要,否則會影響高級需要的產生和滿足。小明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影響了成長需要的產生和滿足,因此他的成績不斷下滑。
(3)教師應該幫助小明轉變心態,提高對學習的興趣,把精力放到學習知識、提高技能上。另外還要讓其他同學多幫助小明,多與他接觸,在班級里組織有意義的活動,使小明能夠盡快地融入班集體之中,營造團結上進的氛圍。滿足了低級需要,小明就能夠開始進行自我實現的滿足,進而積極學習,提高學習成績。
專家點撥本題有三個問題,在作答時,考生要列出序號,一一回答,防止“漏答”。另外,考生應緊扣問題中的要求,防止答題“跑偏”。
31.【答案要點】學校的這種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雖然使評價更為全面,但也存在著不合理之處。
(1)評價是一種手段,評價的目的是使教師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以便及時調整工作目標和進程,優化教學過程,明確努力方向,對于激發教師發揚優勢,克服缺點,增強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提高教育質量有極大幫助。
(2)一方面,學生是受教育者,他們與教師接觸的機會較多,最有發言權。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年齡還小,認識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差,考慮欠妥,因此,他們對教師的各方面教學行為就難以做出合理、科學、恰當的評價。有時候甚至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對學生要求比較高,就會遭到學生的非議,被學生認定為“壞教師”,普遍不受歡迎;而有的教師對學生要求放松,和學生稱兄道弟,對學生不負責任,反被說成是“好教師”,深受喜歡。
因此,學生的評價只能作為評價的一個方面,而不能完全依照學生的評價結果去評價一名教師。
(3)學校不能盲目追求“時髦”,嘩眾取寵,注重形式,否則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挫傷部分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