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辨析題 |
第 4 頁:簡答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封建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封建等級性,反映在教育中,官學的顯著特點就是等級性。
2.D【解析】抑郁質的學生情緒體驗深刻,情緒抑郁,多愁善感,思維敏銳,想象豐富,不善交際,自制力強,但他們的行為舉止緩慢,軟弱膽小,優柔寡斷。對于抑郁質的學生,教師在教育時應著重注意保護其自尊心,不公開批評他們,經常鼓舞他們,并對其進行積極引導。
3.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說認為,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而且存在于動物界。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專家點撥關于教育起源問題的回答,歷來存在分歧,也形成了多種觀點,主要有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和勞動起源說。考生在復習時要牢記各教育起源說的代表人物和理論觀點。
4.B【解析】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倡導者,他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成。
5.A【解析】教師的示范性是指教師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學生仿效的對象,教師的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由于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可塑性的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正是體現了這一特點。
6.D【解析】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如學習的實質、條件、動機、遷移及不同種類學習的特點等。
7.B【解析】題干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蓬昔日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也會隨之一起變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得到健康成長;“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污穢環境里,也會隨著污穢環境而變壞。由此可見,這句話反映了環境對人的發展起影響作用。
專家點撥外部社會環境是個體身心發展、成熟的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本題的作答關鍵是了解題干中這句話的意思。
8.C【解析】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是奧蘇伯爾在1977年提出的,基本觀點是,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
9.C【解析】“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10.A【解析】新舊經驗的整合過程是遷移的實質。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習得的經驗不僅對以后經驗的獲得產生影響,而且對先前獲得的、已儲存在大腦中的經驗也會產生影響。不斷獲得的新經驗與原有經驗相互作用,使之概括化、系統化,形成一個整合的心理結構,并不斷發展,從而穩定地調節人的行為。
11.B【解析】形式教育論者是一種強調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忽視知識的傳授的理論。而實質教育論是歐洲18—19世紀對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學說,它認為普通教育應以獲得有價值的知識為主要任務,而學習知識本身就包含著能力的培養,能力無須加以特別訓練,它是一種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的理論。
專家點撥在備考復習時,考生需要牢記一些教育學說所提倡的理論并避免混淆。本題中的形式教育論和實質教育論屬于對立的教育學說,二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人為地割裂開來。在教學中.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12.B【解析】感覺對比是指兩種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包括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本題中所說的屬于繼時對比。
13.B【解析】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全面了解學生,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才能促進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能力。
14.C【解析】注意有兩個特點:指向性與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選擇某一事物為對象而忽略其他事物;注意的集中性是指當心理活動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們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全神貫注。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切相關的,在全神貫注地注意某一事物時,人的意識指向范圍也大大縮小。
專家點撥涉及注意的知識點較多,主要包括注意的含義、特點、種類,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等。其中,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是重點。
15.A【解析】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張建立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學校教育制度,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論述了教學原則,高度地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
16.B【解析】因材施教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而進行教育的方式,是由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決定的。
17.D【解析】間接再現是指通過中介性聯想方能喚起過去的經驗,“稱名憶舊容”,這是通過名字間接再現舊面孔。
18.B【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學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專家點撥教師成長的階段在考試中的考查頻率較高,通常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和簡答題的形式出現。考生在復習時,要了解教師在這三個階段中的不同表現。
19.B【解析】觀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觀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20.C【解析】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和“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指導著人們的教育實踐,被人們所熟知。
21.B【解析】努力、能力來源于內部,屬于內部因素,努力不穩定且可控,能力穩定且不可控;任務難度、運氣屬于外部因素,不可控。
專家點撥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如果將此三維度和六因素結合起來,就可組成歸因模式。考生在復習時,可以結合表格進行理解和記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