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案例分析題 |
第 3 頁:教學設計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解析:A項,巴金“愛情”三部曲是《霧》《雨》《電》;“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項錯誤,當選。
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盛唐兩大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時期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以王維、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故A、B、D選項正確。C項韋應物則是中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故C項錯誤,當選。
3.【答案】D。解析:D項,巴金筆下的瑞鈺是“傳統型女性”。
4.【答案】D。解析:《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所以D項錯誤。
5.【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利”和C項中的“賓客”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賓客其父”是動賓結構,意為“以賓客之禮待其父”。“利其然”為“以其然為利”,意為“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故正確答案為C。
6.【答案】B。解析:A項中“亡”通“無”,C項中“帖”通“貼”,D項中“扳”通“攀”,B項沒有通假字,故選。
7.【答案】A。解析:B、C、D三項均正確分析了戲劇、劇本的特點,故選擇A項。
8.【答案】D。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并沒有明確規定“讓第一學段的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故D項錯誤,當選。
9.【答案】C。解析:選修課的設計目的在于更好地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應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不宜強制要求,故選C。
10.【答案】C。解析:在使用多媒體資料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根據課文內容及時引導學生學習,故D項的“教師作為設備操作者、監督員”錯誤,排除。對于視頻資料的使用,應是有選擇的,尤其是在課上播放時,應和課文內容有關,否則達不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目的,故B項錯誤,排除。A項的“無關者可以離開教室,或者自行自習”錯誤。在使用視頻資料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讓學生各自為政。故正確答案為C。
11.【答案】D。解析:這則教學看上去形式多樣,實質上只是使課堂變得熱鬧而已,對詩歌的學習理解并沒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有點本末倒置,喪失了語文味,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2.【答案】C。解析:此案例中,這位教師具有強烈的“語文意識”,能夠敏銳地洞察關鍵字詞在文中的豐富意旨,引領學生重錘敲擊。在引領過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課的通感技術不斷地啟發:“撲”下去的會是什么?“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嗎?“忍”住的究竟是什么?總是仔細地傾聽,熱情地激勵,當學生說出“信念”這個詞語時,能夠及時察覺不妥,及時引領學生轉換思維,從而正確領會。
13.【答案】C。
14.【答案】B。解析:這種解讀,雖然形式上是學生自己從原文中找到答案來回答,但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回答問題。全是跟著老師亦步亦趨,老師控制解讀的內容和節奏,老師讓學生去解讀什么問題,學生就去搜尋什么答案。學生的解讀非常被動,沒有充分發揮其主體性。
15.【答案】C。解析:記錄者在討論環節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時兼組織者、參與者、匯報者等角色。
二、案例分析題
16.【參考答案】
(1)字、詞教學環節的評析示例:
字、詞是構成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強化字、詞教學是每個年級都要重視的一項語言訓練。這位老師能夠遵循字、詞教學的一般規律,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義。努力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能夠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擴大學生的認知領域。能夠聯系上下文,理解“場地、幾場”的意思。但在引導學生自我感悟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比較、區分場地的“場”和幾場的“場”意思的不同。
(2)閱讀切入環節的評析示例:
教者巧妙地抓住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由點到面,通過對“獨特”和“迷人”的理解,層層剝筍,步步深入。這樣,既能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又為下面引領學生自覺地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做好鋪墊。
(3)體會鄉下人美麗、獨特的田園詩情環節的評析示例:
“循文明像體情悟道”是語文教學的規律。教者引導學生通過三讀文本,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鄉下人家美麗、獨特的田園詩情。一是從整體入手讀課文,讓學生透過文字的描寫,先找出美麗的畫面;二是邊品邊讀邊比較,通過聚焦對“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等詞的細細咀嚼、品味.鄉下人家鮮明的色彩和獨特的裝飾,清楚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三是反復誦讀中心句,加深理解,升華情感。“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既是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慨,也是學習者內心深處情感的自然渲淌。
(4)有關引導學生思考環節的評析示例:
“學貴有疑。”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此處教學,教師以疑促思,通過深入思考,學生發現了“為什么這些樸素的花可以顯出幾分華麗”這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當講則講。薛法根老師說,學生已經知道的,教師可以不講;教師反復講,學生仍然難以理解的,教師現在可以不講。從此處的教學來看,教師的講有必要。“依著時令,順序開放”這句話學生難以理解。作者所列舉的“芍藥、鳳仙花、雞冠花、大麗菊”這幾種花,孩子有的可能沒有見過。教師通過映示圖片,語言介紹,來填補學生生活經驗的欠缺,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對“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考生任意選擇一個環節進行評析即可。
教學啟示:
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簡明教學目標,簡化教學環節,扎實開展言語實踐訓練活動,語文教學才能走向“高效”。這位老師的教學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1)整體入手,聚焦一個問題。好的教學應當是作者的文路、教者的思路、學生的學路和編者的意圖“統為一體”。教師要從整體上深入研讀教材,找到一個主問題作為教學的抓手,統貫全篇。然后再圍繞主問題大膽取舍教學內容,開展言語實踐活動。本課的教學,徐老師是以課文后面的中心句為切入點,提出“哪些句子讓我們感受到這是獨特的又是迷人的風景呢”作為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不斷探究。
(2)品詞析句,突出言語訓練。語文的“根”在哪里?就在“語”和“文”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穿越在言語的叢林中,通過“品詞析句”和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獲取文本的精、氣、神,獲得言語能力的提升。
(3)找準基點,關注學情。語文教育專家徐根榮說:“我們的課堂不是缺少老師的‘教’,而是缺少學生的‘學’。誰能改變教學的這種不正常的狀態,誰就能取得有效教學的主動權。”過去,我們過多重視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教師應當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去研讀教材,找準教材韻重難點和言語發展的生長點。根據學情,選取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催生學生的言語智慧之花。
17.【參考答案】
錯別字:“尉藍”應為“蔚藍”;“迥迥有神”應為“炯炯有神”。
病句:人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忙碌于緊張的工作生活。
應改為:人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在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之間。
18.【參考答案】
這是一篇獨辟蹊徑、思路新穎的考場佳作。大膽的創新和別出心裁的構思是這篇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作者采用“環球旅行”的形式,巧妙又新穎地詮釋了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主題:人文的和諧,環境的和諧——這是小作者在游覽了時尚的悉尼、血腥的巴格達、寧靜優雅的阿姆斯特丹……后向我們講述自己的本意——“這不僅是一次難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給我以啟迪與警醒的學習之旅”。綜觀全文,立意明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結構穩健,語言簡明,敘寫流暢,反映了作者較為扎實的寫作功底。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內,這位考生能洋洋灑灑地談古說今,且語言流暢,用詞精煉,這充分體現了考生本人豐厚的文化底蘊,從更多的層面表現了小作者對生命、環保意識的認識廣度和深度,得到高分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