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案例分析題 |
第 3 頁:教學設計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閱讀材料完成19~21題。
孟子《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課文導語
生命是可貴的,但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絕不僅僅停留于“活著”。當面臨生死抉擇時,該怎么樣做出自己的決定?文中孟子關于“義”的論說,對令人仍不無啟迪。
單元導語
本單元所選課文是先秦諸子散文。它們產生于春秋末至戰國時期,當時社會發生急劇變動,針對這種情況,各種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閱讀這些課文,有助于我們認識古代社會,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學習本單元要加強誦讀,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觀點,了解它們各自的論述方式和語言風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 1年版)》的相關規定
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意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課后練習
一、背誦全文。關于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舍生而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舍生而取義”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與同學們們討論一下。
二、結合本文及《孟子兩章》,談談《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示:《孟子兩章》的課文內容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學生情況九年級.班級人數45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問題:
19.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課后練習第二題。
20.根據上述材料,設計本文的教學目標。
21.請設計本文的教學過程,并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