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錯易混點3】“材料采購”、“在途物資”和“原材料”科目的區別?
材料采購 |
僅僅是在材料采用計劃成本核算下才會用到的科目,借方核算的是采購的原材料或商品的實際成本,貸方登記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期末為借方余額,反映企業的在途材料 |
在途物資 |
在材料采用實際成本核算下使用,核算的是貨款已付,發貨在途,還未入庫的存貨的采購成本 |
原材料 |
在計劃成本或者實際成本核算法下都會使用的科目,在計劃成本下,核算的是入庫或出庫材料的計劃成本,在實際成本下,核算的是入庫及出庫材料的實際成本 |
【例題】甲公司采用計劃成本法對企業的原材料進行核算,2013年6月3日購入生產用材料計劃成本為10萬元,實際價款為12萬元(不包括增值稅),價款已用銀行存款支付,6月末原材料驗收入庫。 甲公司的會計分錄是:
購入時:
借:材料采購 12(實際采購成本)
貸:銀行存款 12
入庫時:
借:原材料 10(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 10
借:材料成本差異 2
貸:材料采購 2
【易錯易混點4】核算材料成本差異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要區分“材料成本差異”科目的借貸方分別代表什么。
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分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分擔的超支差異。
第二:材料成本差異期末借貸方余額分別代表什么。
借方余額是表示超支差異,貸方余額是表示節約差異
第三:考試中容易出現計算的幾個數據
(1)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
(2)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3)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1+材料成本差異率)
(4)結存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 =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期初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5)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 = 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1+材料成本差異率)
=(期初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1+材料成本差異率)
【例題】某工業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材料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甲材料計劃單位成本為每公斤10元。該企業2012年4月份有關資料如下:
(1)“原材料”賬戶月初余額40000元,“材料成本差異”賬戶月初貸方余額500元(節約),“材料采購”賬戶月初借方余額10600元(上述賬戶核算的均為甲材料)。
(2)4月5日,企業上月已付款的甲材料1000公斤如數收到,已驗收入庫。
(3)4月15日,從外地A公司購入甲材料6000公斤,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材料價款為59000元,增值稅稅額10030元,企業已用銀行存款支付上述款項,材料尚未到達。(節約)
(4)4月20日,從A公司購入的甲材料到達,驗收入庫時發現短缺40公斤,經查明為途中定額內自然損耗。按實收數量驗收入庫。
(5)4月30日,匯總本月發料憑證,本月共發出甲材料7000公斤,全部用于產品生產。
要求: 根據上述業務編制相關的會計分錄,并計算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本月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及月末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
(1)4月5日收到材料時:
借:原材料 10000
材料成本差異 600 (超支)
貸:材料采購 10600
(2)4月15日從外地購入材料時:
借:材料采購 59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0030
貸:銀行存款 69030
(3)4月20日收到4月15日購入的材料時:
借:原材料 59600
貸:材料采購 59000
材料成本差異 600(節約)
(4)4月30日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率和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額
材料成本差異率 =(-500+600-600)÷(40000+10000+59600)=-0.4562%(節約)
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70000×(-0.4562%)=-319.34(元)(節約)
借:生產成本 70000
貸:原材料 70000
借:材料成本差異 319.34
貸:生產成本 319.34
(5)月末結存材料的實際成本=(40000+10000+59600-70000)×(1-0.4562%)=39419.34(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