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三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從加強農業、搞活農村、致富農民入手,率先推行農村改革,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工業化、城市化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這既是一個有利于“三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的戰略機遇期,
也是一個容易忽略“三農”問題、導致社會各類矛盾凸顯的社會敏感期。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審時度勢地提出“兩個趨勢”的重要論斷,指出“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趨向!边@是對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指針。
一、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
◆2006年9月1日至2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農業稅的取消,標志著我國農村改革開始進入綜合改革的新階段。要充分認識農村綜合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按照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政府保障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他說,我國近30年的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貫穿一條紅線,就是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農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建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機制,保障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第二步,以農村稅費改革為核心,統籌城鄉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第三步,以促進農村上層建筑變革為核心,實行農村綜合改革,解決農村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
2006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這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強調,要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出發,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各項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積極、全面、扎實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落到實處,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胡錦濤就抓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落實提出五點要求。一是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規劃。三是要抓住重點、積極推進。四是要完善機制、形成合力。五是要總結經驗、分類指導。
三、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
2月14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幕。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全黨同志都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胡錦濤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二是要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三是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四是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五是要堅持以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六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胡錦濤指出,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
2月20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結業。溫家寶在結業式上作了重要講話。
溫家寶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農村全面進步;必須落實好黨的農村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實行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必須堅持尊重實際、尊重群眾,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注重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
四、溫家寶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2005年12月29日)
1.關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首先,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
其次,要重視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再次,要充分發揮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作用。
2.關于農村綜合改革問題
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村稅費改革走到今天這一步很不容易,但鞏固成果的任務更為艱巨。
鄉鎮機構改革要按照“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堅定不移、有序推進,積極穩妥、試點先行”的總體要求,做到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和確保社會穩定。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綜合改革工作。
3.關于糧食問題
促進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發展,關鍵有兩條:一要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二要認真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
4.關于土地問題
要堅持土地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
要嚴格控制建設占地。
要依法加強土地管理。
5.關于農民工問題
解決農民工問題要堅持五條原則:一是公平對待,一視同仁;二是強化管理,完善服務;三是統籌規劃,合理引導;四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五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當前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抓緊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
第二,依法規范農民工勞動管理。
第三,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
第四,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
第五,切實為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
第六,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
第七,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6.關于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問題
要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
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論述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
堅持把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增殖能力,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增加農民收入
改善農村面貌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培養新型農民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增加農業和農村投入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深化農村改革
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搞好土地承包流轉中的仲裁服務。
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1.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2.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1)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2)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3)穩定發展糧食生產。
(4)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5)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6)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3.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
(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
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
(2)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3)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
5.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1)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
(2)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3)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
(4)繁榮農村文化事業。
(5)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6)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
6.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1)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2)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
(3)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
7.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1)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
(2)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
(3)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
8.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
(2)科學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3)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健全環境保護協調機制。
背景資料 一、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6年3月)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戶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1.充分認識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的重大意義
2.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解決涉及農民工利益的問題。著力完善政策和管理,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建立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政策體系和執法監督機制,建立惠及農民工的城鄉公共服務體制和制度,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保護和調動農民工的積極性,促進城鄉經濟繁榮和社會全面進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健康發展。
基本原則: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強化服務,完善管理;統籌規劃,合理引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3.抓緊解決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
4.依法規范農民工勞動管理
5.搞好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
6.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
7.切實為農民工提供相關公共服務
8.健全維護農民工權益的保障機制
9.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10.加強和改進對農民工工作的領導
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和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和制度建設
1.充分認識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始終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調整資源配置,深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政策調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導科學、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2)目標任務: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h、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體制機制逐步理順,現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較快發展,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文化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4.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5.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和機制
6.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
7.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
相關知識點鏈接
1.《政治經濟學》第5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2.《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第6章: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事政治必考100題預測 考研英語經典作文20篇
陳先奎密押:07年考研政治六套模擬試題及答案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考研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