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職業良心是一定社會職業道德轉化而來的內心機制[1],護理人員的職業良心就是救死扶傷,解人之痛等。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一部分護理人員的職業良心已每況愈下,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職業良心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1 當前護理人員職業良心缺失的現狀
當前,護理人員的職業良心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還有一部分護理人員存在職業良心缺失的現象,主要集中表現為:缺乏敬業精神、服務態度惡劣、工作敷衍搪塞、不尊重患者、侵犯患者權利等。
2 護理人員職業良心缺失的現狀原因分析
2.1 護士本身的原因
2.1.1 缺乏職業良心意識 護理人員只有了解和認識自身言行的意義,掌握職業良心原則和規范,才能產生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情操,構成一定的道德境界。
2.1.2 職業良心意志衰退
職業良心意志是達到一定道德境界的重要條件。意志是與克服內心障礙相聯系著的活動,表現在自覺的和有目的的行動中,自覺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和阻礙。培養護士堅強的道德意志,對提高護士群體道德水平,克服拜金主義,抵制行業不正之風有著重要的作用[2]。少數護理人員由于缺乏革命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所以在疑難或危重患者面前,知難而退,不愿承擔風險。
2.1.3 缺乏交流和溝通的能力
患者不僅僅是一個患者,更重要的是一個具有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綜合體,護士如果只關注患者的病情,而不關注其他方面就容易引起沖突。目前,護理隊伍年輕化,有些新護士責任心不強,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缺乏,處理問題能力較差,有的護士不愿多解釋,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技巧未能很好地掌握,易引起護患關系沖突[3]。
2.2 醫院制度的原因
2.2.1 醫院內部缺乏約束機制 醫院內部沒有建立完善的約束機制,比如,將行業作風列入考評的項目和職稱的晉升、獎金的考核掛鉤。
2.2.2 缺乏表彰先進,查處違紀的措施 醫院對于先進典范沒有及時給予表揚,從而打消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對于不良行為視而不見,沒有及時予以查處,從而滋長了不良行為的蔓延。
2.2.3 缺乏輿論監督 醫院缺乏輿論監督和導向,包括同行監督和患者監督,是不良行為得以滋長的又一因素。
2.3 社會的原因 社會上一直有“醫生的嘴,護士的腿”的說法,甚至認為護士是“高級保姆”,導致護理人員缺乏工作成就感和責任感。
2.4 當前護理人員嚴重不足
醫療行業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在這一行業中,工作最繁忙、工作量最大、人員最欠缺的是護士專業。據統計:我國每千人口的護士數是0.92人,而我們卻承擔了287萬張病床的護理任務。可見,護士的勞動強度和奉獻是較大的。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護理人員身體、心理都承擔著很大的壓力,因此對工作失去了耐心[4]。
3 加強護理人員職業良心培養的途徑
3.1 組織學習,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開展職業良心教育,要從普及職業良心的基本知識入手,從職業良心基本規范抓起,要通過學習、教育,使護士對職業良心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而形成職業良心情感和信念,夯實正確履行職業良心的思想基礎。
3.2 完善機制,強化監督考評 建立目標管理機制,將職業良心規范和職業良心要求形成細化、量化的考核標準。建立監督機制,包括群眾監督、患者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形成有效的內部和外部監督制約體系,確保職業良心建設落到實處。
3.3 組織經常性的社區護理服務 為廣大群眾義診、體檢、衛生宣傳,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3.4 利用重大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例如以5.12國際護士節為契機開展護理技能大賽等活動,為塑造護理人員職業良心營造良好氛圍。
3.5 榜樣示范,抓好言傳身教[2]
一方面,搞好典型示范教育,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與真實的感受作為進取的榜樣。另一方面要抓職業道德風范,創最佳形象單位,引導護士對自身人生價值的思索,對工作的熱愛。通過言傳身教,向他們輸入現代護理理念,講解護理哲理,進行職業良心教育。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