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定義的內涌深化,護理工作日趨復雜,護+職能范圍擴大。護理行為不僅限于滿足病人生理需要,還對病人實施系統化整體護理。因此,為了適應新的護理要求,必須規范護理行為,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1 規范護理行為確保安全的關鍵
護理工作科學性、服務性強,所服務的對象是 類特殊人群一病人_j離人從入院到出院與其接觸最多的、關系最密切的是護士,病人康復的全過程,無不傾注著護理人員的心血和汗水。 種護理措施的落實,治療方案的實施都離不開護士由于其特殊性,護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關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危。因此,護士在進行護理活動時,要以病人的利益為重點自覺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嚴格各項操作規程,時刻規范自己的毒 行,對護理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要有預見性,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做到準確無誤,做到“五不可”:不可隨意簡化操作程序;不可存有僥幸心理:不¨ 忽視每一查每一對,三查七對字字查清:不可 憑主觀經驗什計行事;不可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變化。使每個病人都能得到安全注意的服務,只有規范護理行為,才能確保護理。
2 規范護理行為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規范護理行為不僅是護理質量管理的要求,是職業首先的基本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而且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把職業責任感,使命感貫穿于護理工作始終。護理行為往往是由護士一個人獨自進行,服務對象也許是不會說話的小兒,也許是意識不清的危重病人,由于他們無行為能力,也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完全依靠護理人員觀察和護理。因而,護理行為的正確與否、規范與否是由醫護人員單方認可。如基礎護理的落實情況是否嚴格執行醫囑,進行無菌操作時是否嚴格無菌操作規程,巡視和觀察病情是否及時等等,這些往往不易被人察覺。全憑護理人員的道德觀念、思想品德、良心和責任心。這就要求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守職業道德準則,把人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養成良好意志品質,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才能做到人有人監督,無人監督一個樣,始終如一,盡職盡責。
3 規范護理行為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前提
要規范護理行為,就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去規范。從中央到地方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2002年4月國務院頒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一步規范了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日益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中,處于不敗之地,就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服務質量技術水平的好、壞、高、低,必須經得起服務對象的檢驗。隨著人們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經濟意識的增強,知識面的拓寬,病人會運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來審視、檢驗、評價你的行為。
如你給病人添加藥液時未戴口罩,病人就會問,你為什么不戴口罩?你加的液體會不會受到污染?
一旦病人因護理行為直接或間接造成利益損害時,就會用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護士,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掌握相應的法律、法規、各種規章制度不斷規范護理行為,做到有章可循,按章辦事,違章必糾。使各項護理操作達到標準化、制度化、程序化,確保基礎質量、環節質量、終未盡量的規范化管理,杜絕醫療糾紛的發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服務質量提高。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