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是由各種化膿性的細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癥,是小兒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以發熱、嘔吐、頭痛、煩躁、嗜睡、驚厥、腦膜刺激征及腦脊液改變為主要特征。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化膿性腦膜炎常見的致病菌有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最為多見。
在細菌毒素和多種炎癥相關細胞因子作用下,形成軟腦膜、蛛網膜和表層腦組織為主的炎癥反應,表現為廣泛性血管充血、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和纖維蛋白滲出,伴有彌漫性血管源性和細胞毒性腦水腫。并可發生腦室膜炎,導致硬腦膜下積液和(或)積膿、腦積水。
(二)臨床表現
化膿性腦膜炎在小兒任何年齡均可發病。90%以上的病例在生后1個月~5歲之間發生。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冬春季節感染腦膜炎患兒,其病原菌以肺炎鏈球菌多見,春秋季常見的有腦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桿菌為主。其常見入侵途徑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皮膚、黏膜及新生兒臍部感染,少數由其鄰近組織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等,直接到腦膜。化膿性腦膜炎可分為兩種:
1.嬰幼兒冬春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細菌是 A
A.肺炎鏈球菌 8.大腸桿菌 C.葡萄球菌 D.溶血性鏈球菌 E.綠膿桿菌
2.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是 D
A.腦室膜炎B.病毒性腦膜炎 C.結核性腦膜炎 D.化膿性腦膜炎E.真菌性腦膜炎
1.暴發型 患兒起病急,發熱、頭痛、嘔吐、煩躁、抽搐等,腦膜刺激征陽性。皮膚迅速出現出血點或淤斑,意識障礙、血壓下降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進行勝休克的癥狀,治療若不及時24小時內死亡。常見病原菌為腦膜炎奈瑟菌。
2.亞急型 發病前數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的癥狀,年長兒可訴頭痛、肌肉酸痛,嬰幼兒則表現發熱、嘔吐、煩躁、易激惹、精神萎靡、目光凝視、驚厥、昏迷。病原菌常見于流感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缺乏典型的癥狀和體征。起病時表現與新生兒敗血癥相似,有發熱或體溫波動、面色青灰、拒乳、凝視、哭聲調高而尖,心率慢,青紫、驚厥。神經系統表現為嗜睡、前囟緊張膨隆,但腦膜刺激征不明顯。病原菌以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多見,所以新生兒患敗血癥時應警惕化膿性腦膜炎的發生。查體可見,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嬰幼兒可有前囟飽滿、顱縫增寬、雙側瞳孔反射不對稱,甚至出現腦疝。腦膜刺激征陽性,20~30%可出現部分或全身驚厥。
1.3月以下幼嬰患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中最突出的問題是 D
A.高熱 B.噴射性嘔吐 C.腦膜刺激征 D.臨床癥狀不典型 E.強直-陣攣性驚厥
2.嬰兒化膿性腦膜炎時腦膜刺激征不明顯是因為 E
A.機體反應差 B.腦膜炎癥反應輕 C.頸部肌肉不發達 D.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
E.囟門未閉所起的緩沖作用
3.臨床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的患兒,突然出現昏迷、瞳孔大小不等、呼吸不規則,提示可能出現了()
A、電解質紊亂 B、休克 C、敗血癥 D、腦疝 E、以上均不正確
標準答案:d
解 析:化膿性腦膜炎的發病機制:由于細菌毒素和多種相關細胞因子導致軟腦膜、蛛網膜和表層腦組織的炎癥反應,表現為廣泛性血管充血、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和纖維蛋白滲出,伴有彌漫性血管源性和細胞毒性腦水腫。并可發生腦室管膜炎,導致硬腦膜下積液或(和)積膿、腦積水,從而產生神經系統體征。所以,當患兒出現昏迷、瞳孔大小不等呼吸不規則時,提示可能出現了腦水腫、顱內壓升高、腦疝。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