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31:新藥臨床評價分期
· Ⅰ期臨床試驗:初步的臨床藥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觀察人體對新藥的耐受程度和藥動學,健康受試者20~30例
· Ⅱ期臨床試驗:治療作用的初步評價階段—在3個及3個以上醫院進行,多發病不少于300例,其中主要病種100例
· Ⅲ期臨床試驗:新藥獲批生產后進行的擴大的臨床試驗—目標適應證患者
· Ⅳ期臨床試驗:樣本數不少于2000例
※考點32:血常規檢查
一、紅細胞計數
(1)女性(3.5 ~ 5.0)× 10^12 /L(記住)
(2)男性(4.0 ~ 5.5)× 10^12 /L (略高于女性0.5)(男人就是“4”累)
(3)新生兒(6.0 ~ 7.0)× 10^12 /L(明顯高于成年人)
a、紅細胞增多:腎癌—腎癌細胞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促進紅細胞生成
b、紅細胞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或生成減少
二、血紅蛋白
(1)女性:110 ~ 150g/L(記住)
(2)男性:120 ~ 160g/L(記住,上下限都比女性高10)
記憶口訣:男護士(聯想到護士與120有關)很吃香
(3)新生兒:170 ~ 200g/L(顯著高于成年男性和女性)
三、白細胞
(1)成人末梢血:(4.0~10.0)× 10^9 /L(記住)
(2)新生兒 :(15.0~20.0)× 10^9 /L(顯著高于成人)
· 白細胞增多:細菌性感染(化膿性)
· 白細胞減少:
a、病毒感染(流感、肝炎)、麻疹、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b、特殊細菌性(傷寒、結核、麻疹)和寄生蟲感染c、磺胺藥、解熱鎮痛抗炎藥、抗甲狀腺制劑、抗腫瘤藥的使用
四、白細胞分類計數白細胞組成
1、有粒白細胞:
(1)中性粒細胞:主要的吞噬細胞,所占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功能,參與過敏反應和變態反應
A、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a) 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
b) 皮膚病與寄生蟲病:濕疹、牛皮癬等
c) 用藥:頭孢類抗生素
A、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a) 用藥: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皮質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
記憶口訣:神“腎”出“促”鬼沒,黃沙百戰穿金甲
(3)嗜堿性粒細胞:占白細胞比例最少,無吞噬功能,參與過敏和變態反應:
· 嗜堿性粒細胞增減少:用藥(促皮質素、腎上腺皮質激素)
· 記憶口訣:神“腎”出“促”鬼沒
2、無粒白細胞:
(1)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對抗原呈遞和處理,B淋巴細胞分泌特異性抗體
(2)單核細胞:具有強大的吞噬功能
· 單核細胞增多
· 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如結核、傷寒、瘧疾、黑熱病
·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五、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減少
a)生成減少、破壞過多、消耗過多
b)用藥:氯霉素、甲砜霉素(抑制骨髓)、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藥(肝素鈉、依諾肝素、磺達肝葵納)等
記憶口訣:李“氯”易“抑”峰“砜”
六、紅細胞沉降率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