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心理學是科學的研究人或動物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
(一) 醫學心理學的定義
是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研究心理行為因素在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
(二) 醫學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學科歸屬: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分支學科
學科性質:交叉學科 基礎學科 應用學科
醫學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充分反映了人的生物學特性、與社會學特性相結合的特點
(三)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
1、促進醫學模式的轉變
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美國恩格爾,1977)
a.神靈主義醫學模式
起源于原始社會,相信“萬物有靈”
疾病觀:神靈處罰、魔鬼作祟
治療觀:祈禱神靈、驅鬼避魔
b.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起源于樸素唯物論和整體觀的哲學思想
心身觀:一元論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強調心身統一、人與環境的統一
健康觀:陰陽平衡
疾病觀:陰陽失衡,病因“內傷七情、外感六淫”
治療觀:整體辨證施治、“心病心藥醫”
c.生物醫學模式
以機械唯物論的哲學思想為主導
心身觀:二元論
健康觀: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觀:微生物入侵(細菌、病毒)、外傷造成有機體的組織破壞,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組織、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療觀:運用藥物、手術等生物療法,消滅入侵的微生物,機體組織修復即可恢復健康。
特點:單一病因——單一方法
方法機械化、絕對化、心身分離、人與環境分離
d.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心身觀:心身統一、相互影響
健康觀: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完善
疾病觀:社會、心理、生物因素都影響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療觀:從社會、心理、生物三軸系統全面對疾病進行診斷、預防、治療和護理
醫學模式轉變的背景(二戰后)①疾病譜的改變②社會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并與病情變化有關③心身調節有助于緩解疾病④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增加
健康與疾病的理論新觀點:①整體觀②心身統一觀③人與環境的密切聯系觀④主動調節和適應觀
2、促進預防戰略的轉變:搞好環境和個人衛生 增強心理健康和行為衛生
3、臨床工作需要:約1/3病人有心理行為問題
4、促進醫患關系的改善:醫患關系是現代醫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涉及很多心理學知識和方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