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單元 顳下頜關節疾病
一、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1.概念
一類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共同發病因素和臨床主要癥狀的一組疾病的總稱。
2.分類
(1)咀嚼肌紊亂疾病類
①翼外肌功能亢進:開口末彈響,開口過大呈半脫位。彈響發生一側時,開口形在開口末偏向健側;兩側均有彈響時,開口形不偏斜或偏向翼外肌功能收縮力較弱側。
0.5%或1.0%普魯卡因5ml做翼外肌封閉,1/d,5~7次為1個療程。
②翼外肌痙攣:
開口或咀嚼時鈍痛、開口受限,不出現彈響,開口時下頜偏向患側。
理療;2%普魯卡因2~3ml翼外肌封閉;中藥熱敷。
③咀嚼肌群痙攣:
開口受限,開口度僅在0.5~1.5cm,開口痛和咀嚼痛不明顯,也無彈響和雜音。溫和物理治療。
④肌筋膜痛:
因素、精神心理緊張、咀嚼肌承受負荷過大,外傷后及寒冷刺激引起單個或多個咀嚼肌肉和肌筋膜痛,為局限性持久性鈍痛,有明確部位和壓痛點。開口輕度受限。
可服用鎮靜藥,常用方法是壓痛點肌和肌筋膜2%普魯卡因封閉。
(2)關節結構紊亂疾病類
①可復性關節盤移位:
開口初期彈響,開口形先偏向患側再回到中線,關節區壓痛,初期患者可以用復位 板治療。
②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
典型關節彈響史,關節絞鎖史;進而彈響消失,開口受限,開口時下頜偏向患側,關節區疼痛。手法復位;關節鏡外科復位;黏彈補充療法1%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
③關節囊擴張伴關節盤附著松弛:
關節結構松弛,開口度過大,均有半脫位。可用硬化劑5%魚肝油酸鈉0.25~0.5ml做關節腔內注射。
(3)炎性疾病類:
疼痛位于髁突后方,明顯壓痛,但不紅腫,主要局部組織封閉同時限制下頜運動。
(4)骨關節病類:
退行性骨關節病改變,關節運動時可聞及連續摩擦音或多聲破碎音,X 線片見骨質吸收、破壞、硬化、囊樣變。
①關節盤穿孔、破裂:
開閉、前伸、側方運動任何階段有多聲破碎音,開口形歪曲,關節區疼痛。綜合治療無效可手術治療。
②骨關節病:
開口運動中有連續摩擦音,似捻發音或揉玻璃紙音。保守綜合治療。
3.病因
①心理社會因素;
② 因素;
③免疫因素;
④關節負荷過重;
⑤關節解剖因素;
⑥其他因素。
4.臨床表現
好發于青壯年,20-30歲發病率最高,病期較長,經常反復發作,有自限性,預后良好。
主要有以下三個癥狀:
(1)下頜運動異常:
開口度異常(過大或過小);開口形異常(偏斜或歪曲);開閉運動出現關節絞鎖等。
(2)疼痛:
主要表現在開口和咀嚼運動時關節區或關節周圍肌群的疼痛,一般無自發性。
(3)彈響和雜音:
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可出現彈響;關節盤穿孔、破裂或移位可出現破碎音;骨關節病骨、軟骨面粗糙會出現摩擦音。
5.診斷
根據病史和上述癥狀診斷,輔助診斷可依靠:
①X線片(關節薛氏位和髁突經咽側位),可發現關節間隙和骨質改變;
②關節造影,可發現關節盤移位、穿孔、關節盤附著改變及軟骨面的變化;
③關節內鏡檢查:發現本病的早期改變。
6.治療
(1)保守治療為主,采用對癥治療和消除或減弱致病因素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包括:
①減少和消除各種可能造成關節內微小創傷的因素;
②減弱和消除自身免疫反應。
(2)治療關節局部癥狀的同時改進全身狀況和患者的精神狀態。
(3)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教育,以便患者自我治療,自我保護關節,改變不良生活行為。
(4)遵循一個合理、合乎邏輯的治療程序。
(5)治療先用可逆性保守治療(服藥、理療、封閉和 板),然后用不可逆性保守治療(調 、正畸矯治),最后用關節鏡和外科治療。
二、顳下頜關節脫位
1.概念
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至不能自行回復原位者。
2.病因
咀嚼肌紊亂或關節結構紊亂;過大開口;暴力;急性脫位未及時治療引起復發性脫位或陳舊性脫位。
3.臨床表現
(1)急性前脫位
雙側脫位癥狀:
①下頜運動異常,患者開口狀,不能閉口,唾液外流,語言不清,咀嚼和吞咽均有困難,前牙開(牙合) 、反(牙合) ;
②下頜前伸,兩頰變平,臉型相應變長;
③髁突脫位,耳屏前觸診凹陷,顴弓下觸到脫位的髁突。
單側脫位癥狀:
以上癥狀顯示在患側,開閉口困難,頦部中線及下前切牙中線偏向健側,健側后牙反(牙合) 。
(2)復發性脫位:
單側或雙側,發作間隔不定,頑固性脫位僅下頜輕微運動即可發生,其他癥狀與急性前脫位相同,造影見關節囊擴大,關節附著松脫。
(3)陳舊性脫位:
關節脫位病史,關節周圍不同程度結締組織增生,相應咀嚼肌群痙攣。
4.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并結合造影檢查。
5.治療原則
(1)急性脫位:
復位(方法),固定下頜20d,限制開口運動,開口不超過1cm。
(2)復發性脫位:
注射硬化劑,無效也可采用手術治療。
(3)陳舊性脫位:
手術,術后配合頜間牽引。
三、顳下頜關節強直
1.概念
器質性病變導致長期開口困難或完全不能開口者。
2.病因
關節內強直:關節損傷(下頜骨損傷、使用產鉗)、類風濕關節炎;關節外強直:損傷(上頜結節、下頜支部的開放性骨折或火器傷),顏面部各種物理的、化學的三度燒傷等。
3.臨床表現
(1)關節內強直:
開口困難;面下部發育障礙畸形;關系錯亂;髁突活動減弱或消失;X線檢查關節間隙模糊或消失。
(2)關節外強直:
開口困難;口腔或頜面部瘢痕攣縮或缺損畸形;髁突活動減弱或消失;X線檢查髁突、關節窩和關節間隙可見。
(3)混合性強直:癥狀為兩者之綜合。
4.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診斷。
5.治療原則
外科治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