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乳牙及年輕恒牙的解剖形態與組織結構特點
乳牙于嬰兒出生后6-7個月開始陸續萌出,至2歲半和3歲左右全部萌出。臨床記錄符號ABCDE或I、II、III、IV、V。四個區以5、6、7、8表示。乳磨牙窩溝深度有三種類型:淺度(溝底未達釉質厚度1/2);中度(溝底達釉質厚度1/2);深度(溝底近釉牙本質界)。
窩溝類型:P、V、U、I、IK、C。IK型是裂隙狹窄,底部稍膨大。形態明顯不同于后繼恒牙的是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形似第一恒磨牙。乳牙根管分3類(單純根管、分歧根管、網狀根管)
頰面基底結節(tuberculum buccobasale):上頜IV頰面接近近中頸部處隆起,呈結節狀,稱頰面基底結節。
卡氏結節(Carabelli’s tubercle):上頜V舌面近中部有時可見隆起的結節,稱為卡氏結節。
★★乳恒牙的臨床鑒別
①磨耗度:乳牙明顯
②色澤:乳牙白;恒牙微黃有光澤
③形態:乳牙牙冠高度短,近遠中徑相對較大,頸1/3突出明顯,頸部收縮。
④大小:同名牙相比,乳牙比恒牙小
⑤排列:在完整牙列中可參考
⑥X線:乳牙根分叉度大、牙根生理性吸收、髓腔寬大、以及可見繼承恒牙胚
★乳牙髓腔形態及臨床意義
①髓室大、髓角高、髓腔壁薄——去腐時防止意外穿髓
②根管粗大、根尖孔大——當心側穿和超出
③乳磨牙髓室底離根分叉近,髓室底薄——防止底穿
④乳磨牙髓底多見副根管——感染易經此達根分叉處
A型副根管(連通髓室與牙周膜)、B型副根管(起自髓室伸入硬組織)、C型副根管(起自牙周膜伸入硬組織)、D型副根管(起自髓室又回到髓室)、E型副根管(起自牙周膜又回到牙周膜)、F型副根管(包埋在硬組織中的盲管)。
乳牙的組織結構特點
¤乳牙釉質、牙本質厚度薄(1/2),有機含量高,礦化程度差、硬度低、化學反應性活潑→→齲病進展快,易磨耗,易切削
¤乳牙牙髓疏松,細胞豐富、膠原纖維少→→感染易擴散
¤神經分布稀疏,多為無髓鞘神經→→感覺不敏感,牙髓炎癥不典型
¤牙根吸收達1/2時,冠髓尚屬正常,根髓近吸收處,牙髓細胞減少,纖維增多,成牙本質細胞變性、消失
乳牙牙根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自乳牙根形成至牙根開始吸收這一時期稱乳牙根穩定期。這是臨床上牙髓治療和根管治療最有利的時期。
乳牙牙根吸收呈間斷性,有活動期和靜止期。乳前牙牙根的吸收(開始于與繼承恒牙相近的舌側面根尖1/3,牙根橫向吸收),乳磨牙牙根的吸收(自根分叉的內側面開始,斜面狀吸收,各牙根非同時,同樣程度地吸收,下頜乳磨牙多為遠中根比近中根先吸收,上頜乳磨牙頰側遠中根和腭根比頰側近中根易吸收),如果繼承恒牙先天缺失,乳牙牙根的吸收仍可發生,但吸收緩慢,脫落較晚。
乳牙的重要作用:(1)有利于兒童的生長發育(2)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乳牙的存在為繼承恒牙的萌出預留間隙;乳牙對恒牙的萌出具有一定的誘導作用(3)輔助發音(4)有利于美觀及心理健康
年輕恒牙(young permanent teeth):是指雖已萌出,但未達合平面;在形態、結構上尚未完全形成和成熟的恒牙,稱為年輕恒牙。
恒牙一般在牙根形成2/3左右時開始萌出,萌出后2-3年牙根才達到應有的長度,3-5年根尖才發育完成。
★年輕恒牙的解剖特點及臨床意義
(1)牙冠高度低,牙根未完全形成,根尖孔漏斗狀,髓腔寬大,根管壁薄→→保髓,使牙根正常發育
(2)年輕恒牙萌出不久,磨耗少,窩溝明顯→→著重窩溝齲的預防
(3)釉質薄,礦化程度低,溶解度高,滲透性強→→年輕恒牙齲蝕發展快多為急性齲
釉質羥磷灰石易于與氟結合→→局部涂氟有較好防齲效果
(4)無繼發性牙本質;牙本質小管比成熟恒牙粗大,管周牙本質和管間牙本質礦化程度低,制備牙體時較敏感。
(5)牙髓:未分化間葉細胞較多,纖維成分少,牙髓血管豐富,生活力旺盛,抗病、修復能力強,有利于控制感染、消除炎癥→→臨床保髓;另牙髓活力強,炎癥容易被局限呈慢性過程;又因牙髓組織疏松,根尖孔大、血運豐富,感染易擴散→→應及時治療。
(6)成熟現象:年輕恒牙萌出后,表現為鈣、磷、氟和氯的含量增加,CO32-減少,釉質滲透性減低,有機質含量減少,硬度抗酸性增強,羥磷灰石結晶增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