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自體瓣膜心內膜炎 |
第 5 頁:第二節 人工瓣膜和靜脈藥癮者心內膜炎 |
【臨床表現】
從短暫性菌血癥的發生至癥狀出現之間的時間問隔長短不一,多在2周以內,但不少患者無明確的細菌進入途徑可尋。
(一)發熱
發熱是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癥狀,除有些老年或心、腎衰竭重癥患者外,幾乎均有發熱。亞急性者起病隱匿,可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不振和體重減輕等非特異性癥狀。可有弛張性低熱,一般<39℃,午后和晚上高。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痛常見。急性者呈暴發性敗血癥過程,有高熱寒戰。突發心力衰竭者較為常見。
(二)心臟雜音
80%~85%的患者可聞心臟雜音,可由基礎心臟病和(或)心內膜炎導致瓣膜損害所致。急性者要比亞急性者更易出現雜音強度和性質的變化,或出現新的雜音。瓣膜損害所致的新的或增強的雜音主要為關閉不全的雜音,尤以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多見。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心內膜炎起病時僅30%~45%有雜音,隨瓣膜發生損害,75%~80%的患者可出現雜音。
(三)周圍體征
多為非特異性,近年已不多見,包括:①淤點,可出現于任何部位,以鎖骨以上皮膚、口腔黏膜和瞼結膜常見,病程長者較多見;②指和趾甲下線狀出血;③Roth斑,為視網膜的卵圓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多見于亞急性感染;④Osler結節,為指和趾墊出現的豌豆大的紅或紫色痛性結節,較常見于亞急性者;⑤Janeway損害,為手掌和足底處直徑1~4mm無痛性出血紅斑,主要見于急性患者。引起這些周圍體征的原因可能是微血管炎或微栓塞。
(四)動脈栓塞
贅生物引起動脈栓塞占20%~40%,尸檢檢出的亞臨床型栓塞更多。栓塞可發生在機體的任何部位。腦、心臟、脾、腎、腸系膜和四肢為臨床所見的體循環動脈栓塞部位。腦栓塞的發生率為15%~20%。在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或右心內膜炎時,肺循環栓塞常見。如三尖瓣贅生物脫落引起肺栓塞,可突然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咯血或胸痛。肺梗死可發展為肺壞死、空洞,甚至膿氣胸。
(五)感染的非特異性癥狀
1.脾大 見于15%~50%、病程>6周的患者,急性者少見。
2.貧血 IE時貧血較為常見,尤其多見于亞急性者,有蒼白無力和多汗。主要由于感染抑制骨髓所致。多為輕、中度貧血,晚期患者有重度貧血。
【并發癥】
(一)心臟
①心力衰竭為最常見并發癥,主要由瓣膜關閉不全所致,主動脈瓣受損者最常發生(75%),其次為二尖瓣(50%)和三尖瓣(19%);瓣膜穿孔或腱索斷裂導致急性瓣膜關閉不全時可誘發急性左心衰竭。②心肌膿腫常見于急性患者,可發生于心臟任何部位,以瓣周組織特別在主動脈瓣環多見,可致房室和室內傳導阻滯,心肌膿腫偶可穿破導致化膿性心包炎。③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狀動脈栓塞引起,以主動脈瓣感染時多見,少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細菌性動脈瘤。④化膿性心包炎不多見,主要發生于急性患者。⑤心肌炎。
(二)細菌性動脈瘤
約占3%~5%,多見于亞急性者。受累動脈依次為近端主動脈(包括主動脈竇)、腦、內臟和四肢,一般見于病程晚期,多無癥狀,為可捫及的搏動性腫塊,發生于周圍血管時易診斷,如發生在腦、腸系膜動脈或其他深部組織的動脈時,往往直至動脈瘤破裂出血時,方可確診。
(三)遷移性膿腫
多見于急性患者,亞急性者少見,多發生于肝、脾、骨髓和神經系統。
(四)神經系統
約l/3患者有神經系統受累的表現:①腦栓塞占其中l/2,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最常受累;②腦細菌性動脈瘤,除非破裂出血,多無癥狀;③腦出血,由腦栓塞或細菌性動脈瘤破裂所致;④中毒性腦病,可有腦膜刺激征;⑤腦膿腫;⑥化膿性腦膜炎,不常見;后三種情況主要見于急性患者,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性心內膜炎。
(五)腎臟
大多數患者有腎損害,包括:①腎動脈栓塞和腎梗死,多見于急性患者;②免疫復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彌漫性腎小球腎炎(后者可致腎衰竭),常見于亞急性患者;③腎膿腫不多見。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