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 急性炎癥 |
第 3 頁:第三節 慢性炎癥 |
第二節 急性炎癥
一、急性炎癥過程中的血管反應
(一) 血流動力學改變——1.細動脈短暫收縮
2.細動脈擴張、血流加速
3.血管進一步擴張、血流速度減慢 ps.白細胞邊集游出、紅細胞漏出
(二) 血管通透性增加——1.內皮細胞收縮
2.內皮細胞損傷
3.內皮細胞穿胞作用增強
4.新生毛細血管高通透性
二、急性炎癥過程中的白細胞反應
(一)白細胞滲出
(1)邊集和滾動
(2)黏附—白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粘著是細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的作用,已知的粘附分子有四類: ①選擇蛋白類
(3)游出 ②免疫球蛋白類
(4)趨化作用 ③整合蛋白類
④粘液樣糖蛋白類
(二)白細胞激活
1.吞噬作用
1)識別和粘著——調理素化吞噬
非調理素化吞噬:甘露糖受體、清道夫受體
2)吞入:吞噬細胞伸出偽足,包住顆粒——脫離細胞膜進入細胞內,形成含有的小體,稱吞噬體,再與吞噬細胞內初級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細菌就在吞噬溶酶體內被殺死降解。
3)殺傷或降解——1.賴氧殺傷機制,這個機制靠的是活性氧代謝產物:超氧負離子(O2-)
過氧化氫(H2O2)
羥自由基(·OH)
2.氧殺傷機制:①溶酶體內細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PI)能激活磷脂酶降解磷脂使微生物外膜通透增高和損傷
②溶菌酶可溶解細菌細胞壁
③嗜酸性粒細胞的主要堿性蛋白(MBP):對寄生蟲具有毒性作用
④酸性水解酶:吞噬細胞在吞噬過程中耗氧增加,糖酵解作用增加,乳酸增加,環境對細菌不利;并增強酸性水解酶的作用,降解死后的病原體。
⑤ 防御素(Defensin):存在于白細胞顆粒中,損傷病原微生物的細胞膜。
2.免疫作用: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主要就是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
(三)白細胞介導的組織損傷作用:白細胞產物:溶酶體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細胞三烯
三、炎癥介質及在炎癥過程中的作用
· 炎癥介質是指一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細胞或血漿釋放的參與炎癥反應并有致炎作用的化學介質。
· 炎癥介質的來源和主要作用
1.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 1. 血管活性胺(組織胺和五羥色胺)
1) 組織胺來源:肥大細胞(結締組織中)、嗜堿性粒細胞、血小板等顆粒中。
2) 在炎癥中的作用:a 細動脈擴張。
b 細靜脈的通透性增高。
c 對嗜酸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
2. 花生的烯酸代謝產物: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3. 白細胞產物:主要來自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4. 細胞因子和化學因子:
5. 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激活血小板、增加血管通透性、 引起支氣管收縮。
6. 一氧化氮: 血管擴張、組織損傷、與活性氧代謝產物結合殺滅微生物。
7. 神經肽:如:P物質能增加血管通透性
2.體液中的炎癥介質—1. 補體系統:血液中一組球蛋白,近20種,具有酶活性。
補體多數以非激活狀態存在,在激活后才起作用
2. 激肽系統:激活后最終產物是緩激肽(九肽)
3. 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
四、急性炎癥的病理學類型
(一)變質性類
炎癥以變質為主,滲出、增生都可有但不是主要的,如急性重型肝炎,主要表現肝細胞壞死,乙型腦炎,是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為主要變化。
(二)滲出性類
最常見,以滲出為主要變化(滲出漿液、白細胞為主)又根據滲出的內容分為漿液性炎、纖維素性炎、化膿性炎和出血性炎。
一)漿液性炎:以漿液滲出為主的炎癥。含有少量蛋白質(主要是白蛋白),少量中性粒細胞和纖維素。
發生部位:粘膜、漿膜和疏松結締組織。發生表皮、表皮下可形成水皰;發生漿膜引起體腔積液,如胸腔、腹腔、關節腔積液,發生粘膜漿液性類,又稱漿液性卡它。
漿液性炎一般較輕,易恢復消退。漿液滲出太多也會不利影響。如心包胸腔大量積液可影響心肺功能。
二)纖維素性炎:以纖維蛋白原滲出為主的炎癥,有大量纖維素。
發生部位:粘膜、漿膜和肺組織。
·發生粘膜的纖維素性炎,粘膜壞死組織、滲出的纖維素和中粒形成新的膜叫假膜,發生粘膜的纖維素性炎又稱假膜性炎。
·發生在漿膜的纖維素性炎,如“絨毛心”。 纖維素成絨毛狀,如不能完全吸收就可機化、粘連,心包腔閉塞――縮窄性心包炎,可嚴重影響心臟功能,需要手術剝離心包。
·由肺炎雙球菌引起的大葉肺炎。 纖維素的吸收要靠中粒放出蛋白水解酶。如纖維素太多或中粒太少,不能完全吸收則機化,可在漿膜發生漿膜粘連,或在肺內發生肉質變。
三)化膿性炎:以中粒滲出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和膿液形成的炎癥。 ( 膿液――膿性滲出物)
由于病因不同,發生部位不同,又可分為:
1. 表面化膿和積膿
2. 蜂窩織炎: 疏松結締組織的彌漫性化膿性炎,常發生皮膚、闌尾、肌肉。
3. 膿腫: 局限性化膿性炎,并形成膿腔。
四)出血性炎:滲出物中含大量紅細胞,表明血管損傷重。
常見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鼠疫
五、急性炎癥的結局
(一)痊愈: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
(二)遷延為慢性炎癥
(三) 蔓延擴散:
病原微生物毒力強、數量多、機體抵抗力低,病原微生物不斷繁殖,并沿組織間隙、血管或淋巴管蔓延。1. 局部蔓延:沿組織間隙或自然管道,擴散蔓延,局部蔓延可形成糜爛、潰瘍、瘺管、竇道。
2. 淋巴道蔓延:侵入淋巴管經淋巴液蔓延。
3. 血行蔓延:病原微生物進入血循環,引起蔓延。
(1) 菌血癥:血中有細菌但未大量繁殖,不引起癥狀,細菌可很快被撲滅。許多炎癥早期都有菌血癥。
(2) 毒血癥:細菌毒素或毒性產物入血,臨床上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寒戰、發燒等)或休克
(3) 敗血癥:細菌入血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癥狀,并常有皮膚粘膜出血點
(4) 膿毒敗血癥:化膿菌引起的敗血癥,除有敗血癥表現,還在器官、組織形成多發膿腫。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