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落的分度與治療方法
1.分度
Ⅰ度;輕型:宮頸外口距處女膜緣<4cm,未達處女膜緣;重型:宮頸已達處女膜緣,陰道口可見子宮頸。
Ⅱ度;輕型:宮頸脫出陰道口,宮體仍在陰道內;重型:部分宮體脫出陰道口。
Ⅲ度:子宮頸及子宮體全部脫出陰道口外。
2.手術治療
(1)陰道前后壁修補術:適用于Ⅰ度、Ⅱ度陰道前、后壁脫垂患者。
(2)Manchester手術:包括陰道前后壁修補、主韌帶縮短及宮頸部分切除術。適用于年齡較輕、宮頸延長的子宮脫垂患者。
(3)經陰道子宮全切及陰道前后壁修補術:適用于Ⅱ、Ⅲ子宮脫垂伴陰道前、后壁脫垂、年齡較大、不須保留子宮的患者。
(4)陰道縱隔形成術:適用于年老體弱不能耐受較大手術、不須保留性交功能者。
(5)陰道、子宮懸吊術:可采用縮短圓韌帶,或利用一些生物材料制成各種吊帶,通過腹腔鏡把吊帶一段縫于子宮,另一端固定于骶前組織,達到懸吊子宮和陰道的目的。
子宮腺肌病的治療方法
1.特點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是子宮肌腺病的常見癥狀,伴有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檢查時子宮呈均勻性增大或局限性結節,經期壓痛明顯。B超檢查可能在肌層中見到不規則回聲增強。
2.治療:孕激素治療無效,對年輕、有生育要求、近絕經期及癥狀較輕患者可試用GnRH-a治療。也可試用達那唑或米非司酮治療。癥狀嚴重、年齡偏大無生育要求或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采用全子宮切除術,卵巢是否保留取決于卵巢有無病變和患者年齡。對子宮腺肌瘤的年輕患者或有生育要求者可行病灶切除術,但術后易復發。經腹腔鏡行骶前神經切除術和骶骨神經切除術,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或消失。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及治療
1.病理:主要病理變化為異位內膜隨卵巢激素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圍纖維組織增生、粘連和囊腫的形成。
2.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多見。宮骶韌帶、直腸子宮陷凹和子宮后壁下段為內膜異位癥的好發部位。
3.癥狀:
(1)痛經和持續下腹痛:繼發性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典型癥狀。疼痛的程度與病灶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2)月經失調:主要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經前點滴出血;
(3)不孕;
(4)性交痛。
4.體征:典型的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在盆腔檢查時,可發現子宮多后傾固定,直腸子宮陷凹、宮骶韌帶或子宮后壁下段等部位捫及觸痛性結節,在子宮的一側或雙側附件處們到與子宮相連的囊性偏實不活動包塊,往往有輕壓痛。若病變累及直腸陰道隔,可在陰道后穹隆部捫及甚至可看到隆起的紫藍色斑點、小結節或包塊。
5.腹腔鏡檢查——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最佳方法。
6.治療:原則上
①癥狀輕微者采用期待療法;
②有生育要求的輕度患者先行藥物治療,病變較重者行保守手術;
③年輕無繼續生育要求的重度患者可采用保留卵巢功能手術輔以激素治療;
④癥狀和病變均嚴重的無生育要求患者可考慮根治性手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