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臨床助理醫師《心血管系統》綜合考試知識點匯總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
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因: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2.臨床表現:根據發病部位分為三型
①周圍型:血栓始于小腿肌靜脈叢;突然出現小腿劇痛,腫脹,活動受限,查體可以發現小腿有深壓痛,踝關節過度背屈可導致小腿劇痛(Homans征),腓腸肌壓痛陽性(Neuhof征)。
②中央型:血栓發生于髂股靜脈;起病急驟,全下肢明顯腫脹,患側髂窩、股三角區疼痛、壓痛,淺靜脈擴張,皮溫及體溫升高。
、刍旌闲停鹤顬槌R。即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出現股青腫(體溫明顯降低并有青紫色),股白腫(體溫升高,脈率加速)。
病程分型:
、匍]塞型:疾病早期,深靜脈腔內阻塞,以嚴重的下肢腫脹和脹痛為特點;
②部分再通型:病程中期;
③再通型:病程后期,深靜脈大部分或完全再通;
④再發型:在已經再通的深靜脈腔內,再次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
3.診斷與鑒別診斷:一側下肢突發腫脹,伴有脹痛、淺靜脈擴張,都應懷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根據不同部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一般不難作出診斷。
下肢靜脈順行造影能直接顯示靜脈形態作出確定診斷。
【備考攻略】
該知識點掌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尤其是血液高凝狀態?荚嚩酁锳1和A2型題。
【特別注意】
診斷可以簡單歸納為:股青腫、股白腫——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順行造影是診斷的金標準;其他內容了解即可。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原則
1.非手術療法:包括一般處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療法。
、偃芩ǎ翰〕滩怀^72小時的患者,常用藥物為尿激酶。
②抗凝:抗凝劑有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
③祛聚:祛聚藥物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和丹參等
2.手術:常用于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過48小時者,如果出現了股青腫,即時病程較長,也應手術取栓,以挽救肢體。取栓術后應抗凝治療3——6個月。
3.并發癥:靜脈血栓如脫落進入肺動脈,可引起肺栓塞:最嚴重的并發癥。
下肢腫脹,色素沉著——肺栓塞。用支架,擋住栓子(來自于下肢深靜脈)。
【備考攻略】
該知識點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肺動脈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并發癥,并對該并發癥的治療有所了解。另外,非手術治療的藥物選擇需熟悉;手術治療時限需掌握。主要為A1型題,其他題型考核相對少,并非考試重點。
【特別注意】
非手術療法:包括一般處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療法。
1.溶栓:病程不超過72小時的患者,常用藥物為尿激酶。
2.抗凝:抗凝劑有肝素和香豆素衍化物。
3.祛聚:祛聚藥物包括右旋糖酐、阿司匹林、雙嘧達莫(潘生丁)和丹參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