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1.病因及臨床表現
多有喂養不當或疾病誘發。
體重不增是營養不良的早期表現。
隨營養失調日久加重,體重逐漸下降,患兒主要表現為消瘦,皮下脂肪逐漸減少以至消失。
皮下脂肪層消耗的順序首先是腹部,其次為軀干、臀部、四肢、最后為面頰。
皮下脂肪層厚度是判斷營養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2.分度分型標準(適用于5歲以下兒童)
(1)體重低下:反映慢性或急性營養不良。
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SD以下為體重低下。
低于均值減2SD——3SD為中度;
低于均值減3SD為重度;
(2)生長遲緩:反映慢性營養不良。
身長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SD以下為生長遲緩。
低于均值減2SD——3SD為中度;
低于均值減3SD為重度;
(3)消瘦:反映近期、急性營養不良。
體重低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值的均值減2SD以下為消瘦。
低于均值減2SD——3SD為中度;
低于均值減3SD為重度;
3.診斷與并發癥
(1)診斷: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并進行有關體格測量和相關輔助檢查,可診斷本病。
(2)并發癥:營養性貧血(最多見);各種維生素缺乏;感染;自發性低血糖。
4.治療
(1)輕度營養不良:熱量自80——100kcal/(kg·d),蛋白質自3g/(kg·d)開始。
(2)中度營養不良:熱量自60——80kcal/(kg·d),蛋白質自2g/(kg·d),脂肪自1g/(kg·d)開始,逐漸增加。
(3)重度營養不良:熱量自40——60kcal/(kg·d),蛋白質自1.5——2g/(kg·d),脂肪自1g/(kg·d)開始,首先滿足患兒基礎代謝需要,以后逐漸增加。
【備考攻略】
該知識點治療考查較少,考試多集中在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和分度,題型多為A型題。
【特別注意】
注意問題:低體重或消瘦并非都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