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與口蹄疫辨別
一、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于人畜共患病原體。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
二、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于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但由于易感性很低,發病機會很少。兒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癥狀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不清,很少超過5歲以上者。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兩半蹄子)動物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口蹄疫,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于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斑,經皮膚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傳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癥狀體片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癥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征。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后在口腔粘膜、舌邊、手指間、足趾端發生水皰,再1~2天水泡破潰,形成爛斑,繼發感染成膿皰,然后結痂、脫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預后良好,嚴重病例可并發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但有呼吸道感染癥狀。先在口腔粘臘出現皰疹,分布和頰粘膜、齒齦、舌邊,并破潰成潰瘍。隨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現丘疹,第二天只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皰疹,如綠豆、赤小豆大,單個性不融合,內含透明液體,終不破潰,3~5天自行吸收收縮。全身癥狀輕,病程約一周,預后良好。
六、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并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潛伏期2~18至3~8天常見;發病具有全身中毒癥狀及局部皰疹、潰瘍損害兩大特征。需與皰疹性咽峽炎、單純皰疹等相鑒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