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確的是: A
A.一般情況下,正常菌群對人體有益無害
B.腸道內的痢疾桿菌可產生堿性物質拮抗其他細菌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兒,也攜帶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種類和數量保持穩定
2.為治療菌群失調癥,應使用: E
A.維生素 B.纖維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E.微生態制劑
3.具有粘附作用的細菌結構是: B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莢膜 D.性菌毛 E.芽胞
4.有助于細菌在體內擴散的物質是: E
A.菌毛 B.莢膜 C.M蛋白 D.血漿凝固酶 E.透明質酸酶
5.關于內毒素的敘述,下列錯誤的一項是: B
A.來源于革蘭陰性菌 B.能用甲醛脫毒制成類毒素 C.其化學成分是脂多糖
D.性質穩定,耐熱 E.只有當菌體死亡裂解后才釋放出來
6.關于外毒素的敘述,下列錯誤的是: C
A.多由革蘭陽性菌產生 B.化學成分主要是蛋白質
C.耐熱,使用高壓蒸汽滅菌法仍不能將其破壞
D.經甲醛處理可制備成類毒素 E.可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
7.類毒素是: C
A.抗毒素經甲醛處理后的物質 B.內毒素經甲醛處理后脫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質
C.外毒素經甲醛處理后脫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質 D.細菌經甲醛處理后的物質
E.外毒素經甲醛處理后脫毒并改變了抗原性的物質
8.帶菌者是指: D
A.體內帶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潛伏在體內,不向體外排菌者
C.體內帶有條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臨床癥狀消失,但體內病原菌未被徹底清除,又不斷向體外排菌者
E.感染后,臨床癥狀明顯,并可傳染他人者
9.細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產生大量毒性物質,而引起人體中毒,稱為: D
A.毒血癥 B.膿毒血癥 C.病毒血癥 D.敗血癥 E.菌血癥
10.引起內源性感染的機制不包括: A
A.嚴重創傷導致病原菌侵入體內繁殖
B.長期使用抗生素破壞正常菌群
C.條件致病菌在人體內的異常定植與增殖
D.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 E.生理機能紊亂導致菌群失調
1.A 2.E 3.B 4.E 5.B 6.C 7.C 8.D 9.D 10.A
11. H-O變異屬于: D
A.毒力變異 B.菌落變異 C.形態變異 D.鞭毛變異 E.耐藥性變異
12.有關質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B
A.質粒是細菌核質以外的遺傳物質 B.質粒是細菌的必需結構
C.質粒可自行復制 D.質粒是雙股環狀DNA E.質粒可獨立存在于菌體內
13.有關耐藥性質粒的描述錯誤的是: D
A.由耐藥傳遞因子和耐藥決定因子組成
B.耐藥傳遞因子和F質粒的功能相似
C.R質粒的轉移是造成細菌間耐藥性傳播的主要原因
D.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是由于R質粒基因突變所致
E.耐藥決定因子可編碼細菌多重耐藥性
14.染色體上整合了F因子的細菌稱為: C
A.F+菌 B.F-菌 C.Hfr株 D.F’菌 E.溶原菌
15.細菌通過性菌毛將遺傳物質從供體菌轉移到受體菌的過程稱為: D
A.轉化 B.轉導 C.突變 D.接合 E.溶原性轉換
16.細菌的轉導和溶原性轉換的共同特點是: D
A.供體菌與受體菌直接接觸 B.不需供體菌 C.不需受體菌 D.需噬菌體 E.需質粒
17. Hfr株與F-菌接合,轉移的基因主要是: D
A.游離的F質粒 B.整合的F質粒 C.R質粒
D.供體菌染色體 E. F’菌
18.溶原性轉換: D
A.由R質粒參與 B.需性菌毛介導 C.由毒性噬菌體參與
D.需溫和噬菌體參與 E.供體菌與受體菌直接接觸
11.D 12.B 13.D 14.C 15.D 16.D 17.D 18.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