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的辨病思路
黃疸常見于黃疸型肝炎、溶血性黃疸、肝外梗阻性黃疸、鉤端螺旋體病、肝癌、膽石癥等。凡上述疾病出現以黃疸為主癥時,可參考本節內容進行辨治。
1.黃疸型肝炎
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較高等特點。臨床以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厭油、茶色尿、肝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病原學免疫檢查一般為陽性。
2.溶血性黃疸
有藥物或感染的誘因,常有紅細胞本身缺陷,有貧血、血紅蛋白尿,網織紅細胞增多,血清間接膽紅素測定升高,糞、尿中尿膽原增多。
3.肝外梗阻性黃疸
肝腫大較常見,膽囊腫大常見,肝功能改變較輕,有原發病的癥狀、體征,如膽絞痛、Murphy征陽性、腹內腫塊和化驗檢查特征如血清堿性磷酸酶和膽固醇顯著上升,X線及超聲檢查發現結石癥、肝內膽管擴張等。
4.鉤端螺旋體病
有疫水接觸史,急起發熱,有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淋巴結腫大等癥狀,白細胞總數增多。血清學及病原體檢查可資鑒別。
5.肝癌
常有肝區劇痛,肝臟呈進行性增大,質硬,甲胎球蛋白增高。B超及CT有診斷價值。
腎絞痛
多見于泌尿系結石癥,結石可發生于泌尿系統的任何部位,但多源于腎臟。其臨床表現為絞痛突然發生,疼痛多呈持續性或間歇性,沿輸尿管向髂窩、會陰、陰囊及大腿內側放射,并出現血尿或膿尿,排尿困難或尿流中斷,腎區可有叩擊痛。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清利濕熱,通淋止痛。以相應背俞穴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腎俞、三焦俞、關元、陰陵泉、三陰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沖;濕熱重者,加委陽、合谷。
操作:毫針瀉法。
方義:腎俞、三焦俞位于腎區,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配關元疏利膀胱及局部氣機。遠取三陰交、陰陵泉以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2.其他治療
耳針法:選腎、輸尿管、交感、皮質下、三焦。毫針刺,強刺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