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熱風燥證
證候:突然脫發成片,偶有頭皮瘙癢;或伴頭部烘熱,心煩易怒,急躁不安;苔薄,脈弦。
治法:清熱涼血,養血生發。
方藥:四物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風熱偏勝,脫發迅猛者,宜養血散風、×清熱護發,以神應養真丹。
消渴辨證論治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癥狀,往往同時存在,但根據其表現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別。通常把以肺燥為主,多飲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2.辨標本本病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常因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的不同,而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于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虛,并可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3.辨本證與并發癥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為消渴病本證的基本臨床表現,而易發生諸多并發癥為本病的另一特點。本證與并發癥的關系,一般以本證為主,并發癥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并發癥。但亦有少數患者與此相反,如少數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癰疽、眼疾、心腦病癥等為線索,最后確診為本病。
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法。
《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以及易并發癰疽、眼疾、勞嗽等癥,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