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五:補陰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藥物】 熟地黃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證候】肝腎陰虛證。 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牙齒動搖,盜汗遺精,或消渴,口燥咽干,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細數。
【配伍意義】
本方三陰并補,三補三瀉。體現“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配伍思想。
【化裁應用】
1.知柏地黃丸:陰虛火旺而致 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酸痛,遺精者,加知母、黃柏滋陰降火。
2.都氣丸:腎陰虛 氣喘,呃逆者,加五味子滋腎納氣平喘。
3.麥味地黃丸:肺腎陰虛, 咳嗽喘逆,潮熱盜汗,加麥冬、五味子滋腎斂肺止咳。
4.杞菊地黃丸:肝腎陰虛而致 兩眼昏花,視物不明,或眼睛干澀,迎風流淚者,加枸杞子、菊花養陰平肝,滋水明目。
左歸丸(《景岳全書》)
【功用】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
【主治證候】真陰不足證。頭目眩暈, 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光紅少苔,脈細數。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組成藥物】熟地黃 龜板 豬脊髓 黃柏 知母 蜂蜜
【功用】滋陰 降火。
【主治證候】陰虛 火旺證。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或腰酸腿軟。
【配伍意義】本方為 滋陰降火、培本清源之劑。
一貫煎(《續名醫類案》)
【組成藥物】沙參 麥冬 當歸身 生地黃 枸杞子 川楝子(無白芍、柴胡)
【功用】滋陰 疏肝。
【主治證候】陰虛 肝郁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
亦治疝氣瘕聚。
【配伍意義】
本方病機為 肝腎陰虛,血燥氣郁,肝氣郁滯,橫逆犯胃所致。治當養肝體以和肝用。
生地黃、枸杞子: 滋水涵木;
沙參、麥冬: 清金制木(佐金平木)、扶土抑木。
陰虛證 證候辨識
陰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
※ 腰膝酸軟,小兒五遲五軟 ---六味地黃丸
※ 骨蒸潮熱,心煩易怒,足膝疼熱和酸軟,尺脈數而有力 ---大補陰丸
※ 胸脘脅痛,吞酸吐苦 ---一貫煎
※ 腰酸腿軟,遺精滑泄,脈細 ---左歸丸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