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補氣藥 |
第 2 頁:第二節 補陽藥 |
第 3 頁:第三節 補血藥 |
第二十四章 補虛藥
◆含義:補虛扶弱,糾正氣血陰陽虛衰,治虛證
◆性能特點:◇性味:甘
◆功效應用:◇補虛:虛證
●補氣:氣虛 ●補陽:陽虛 ●補血:血虛 ●補陰:陰虛
◆運用配伍:
◇因證選藥
◇氣血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配伍其他藥物,扶正祛邪
◇常配健脾消食藥,促進運化
◆使用注意:
◇虛證病程長,宜作蜜丸、煎膏(膏滋)、
口服液、顆粒劑、片劑、膠囊劑、酒劑
◇湯劑宜久煎,藥味盡出
◇無虛不宜,免致陰陽失衡,誤補益疾
◇邪盛正未虛,祛邪為主,免閉門留蔻
第一節 補氣藥
◆性能特點:
◇性味:甘,溫、平
◇歸經:脾、肺、心
◆適應證:
◇補氣:氣虛證
●補脾氣:脾氣虛:倦怠乏力、肌肉消瘦,食少、腹脹、便溏、
浮腫脫肛、臟器下垂、血失統攝
●補肺氣:肺氣虛:少氣懶言、語言低微、易喘促、出虛汗
●補心氣:心氣虛: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加劇
●補元氣:元氣虛:○輕者:臟氣虛○虛極欲脫:氣息短促、脈微欲絕
◆運用配伍:
◇性多壅滯,易致中滿,常配理氣藥
人參、黨參
人參: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
黨參:甘,平。歸脾、肺經。
◆共同點:◇補脾益肺:
●脾氣虛●肺氣虛
◇生津止渴:氣津兩傷、氣短口渴,消渴
◇注:反藜蘆
◆不同點:
◇人參:補益力強,補虛扶正要藥,虛勞內傷第一品,氣血津液不足均可
●善大補元氣:
○氣虛欲脫,脈微欲絕:15~30g濃煎 ○兼亡陽 ○兼汗多口渴
●補脾要藥:脾氣虛
○兼濕滯 ○脾不統血、出血 ○氣血兩虛
●補肺要藥:肺氣虛
●補心氣、安神益智:心氣虛衰
○心悸怔忡、胸悶氣短○失眠、健忘
●補益腎氣:
○腎虛氣喘○腎虛陽痿
●注:○畏五靈脂、惡萊菔子
○不宜同吃蘿卜、喝茶,影響補力。
●規格:
○野山參:補益力強 ○參須:藥力最緩,宜虛不受補
○園參:補力不如野山參 ○參蘆:耗氣致吐。實無催吐,補益效佳
○高麗參:較國產紅參力強
○生曬參:適用于氣陰不足
○紅參:適用于氣弱陽虛
○糖參:功同生曬參而藥力較緩
◇黨參:人參替代品,無大補元氣之功。
益氣生津力緩,補中益氣良藥,且補血
人參、西洋參
西洋參:甘、微苦,涼。歸肺、心、腎、脾經。
人參: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
◆共同點:
◇補元氣、脾氣、肺氣
◇補氣生津:氣津兩傷,氣短口渴、消渴
◇注:反藜蘆
◆不同點:
◇西洋參:補氣力弱,清補之品
善清火養陰生津,宜氣陰兩虛有熱
○陰虛火旺,喘咳痰血
◇人參:補氣力強,補心、腎氣,兼安神益智
西洋參、太子參
西洋參:甘、微苦,涼。歸肺、心、腎、脾經。
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共同點:
◇補氣生津:氣津兩傷、氣陰不足
◆不同點:
◇西洋參:補氣養陰生津、清火力強,宜氣陰兩傷而火熱盛
◇太子參:補氣生津、清熱力弱,
宜氣津兩傷而火不盛
人參、黨參、黃芪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 黨參:甘,平。歸脾、肺經。
人參: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
◆共同點:
◇補脾益肺:
●脾氣虛●肺氣虛
◇生津止渴:氣津兩傷,口渴、消渴
◆不同點:
◇黃芪:補氣力弱,升陽效佳
●補氣升陽要藥:中氣不足、氣虛下陷
●利尿消腫:氣虛水腫要藥
●益衛固表:氣虛自汗證
●托瘡生肌:瘡瘍不潰、潰久不斂 “瘡家圣藥”
●補氣行血:痹證、中風不遂
●炮制:益氣補中炙用,其他生用
◇人參:補氣力強,善大補元氣,補心、腎氣,兼安神益智
◇黨參:人參替代品,補中益氣良藥,且補血
白術、山藥、白扁豆
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 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
◆共同點:◇補脾益氣:脾氣虛
◆不同點:
◇白術:善補氣健脾、燥濕利水,
補氣健脾燥濕要藥,尤宜脾虛濕盛。
脾虛水停,痰飲、水腫、帶下
●固表止汗:氣虛自汗
●益氣安胎:脾虛胎動不安
◇山藥:益氣養陰,平補脾肺腎氣陰,兼澀性
○肺虛咳喘,肺腎兩虛、久咳虛喘
○脾腎兩虛,帶下清稀
○腎虛不固,遺精滑精、遺尿尿頻
○氣陰兩虛,消渴
◇白扁豆:力弱,善化濕,健脾化濕良藥
且補脾不膩,除濕不燥:脾虛濕盛,便溏泄瀉、白帶過多
●消暑:暑濕吐瀉
●解酒毒、藥毒、河豚毒
蒼術、白術
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
蒼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
◆共同點:◇燥濕、健脾:脾濕偏盛,大便溏瀉、水腫、帶下、痰飲
◆不同點:
◇白術:燥性弱,長于健脾,宜脾弱虛證
●固表止汗:氣虛自汗
●益氣安胎:脾虛胎動不安
◇蒼術:燥性強,長于燥濕,宜濕阻實證
●發汗:風寒挾濕表證
●祛風濕:風濕痹證
●明目:夜盲癥
黃芪、白術
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
◆共同點:
◇補氣健脾:脾胃氣虛
◇固表止汗:表虛自汗
◇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
◆不同點:
◇白術:健脾、燥濕為主
●燥濕:脾虛濕滯
●安胎:脾虛胎動不安
◇黃芪:補中益氣要藥
●補肺氣:肺氣虛
●升陽:氣虛下陷
●生津:氣虛津虧消渴
●托瘡生肌:瘡瘍難潰、潰久難斂。“瘡家圣藥”
●行滯:氣虛血滯,痹證、中風不遂
大棗、飴糖
大棗:甘,溫。歸脾、胃、心經。
飴糖:甘,溫。歸脾、胃、肺經。
◆共同點:◇補中益氣:脾氣虛
◆不同點:
◇大棗:
●養血安神:臟躁、失眠
●緩和藥性:藥物毒性、烈性
◇飴糖:緩急止痛,潤肺止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