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產組減值損失的會計處理
資產組計提減值的步驟:
第一步:首先計算出整個資產組的減值損失(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
比如資產組的賬面價值為1 000萬,可收回金額為800萬,需要計提200萬的減值準備,企業不能籠統的對資產組計提200萬的減值準備,而應將該減值損失進行分攤。
第二步:將資產組的減值損失進行分配,分配順序如下:
1.首先抵減分攤至資產組中商譽的賬面價值。
接上例,200萬的減值損失由甲設備、乙設備、丙設備組成的資產組負擔,如果該資產組包含了50萬的商譽,那么200萬的減值首先要抵減商譽,剩下的150萬再在甲設備、乙設備、丙設備之間進行分配。如果該資產組還包括一部分總部資產,那么150萬的減值損失要在總部資產和甲設備、乙設備、丙設備之間進行分配。
為什么要先抵減商譽的價值?因為商譽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在所有的資產中,商譽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
2.然后根據資產組中除商譽之外的其他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減其他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
注意:抵減后的各資產的賬面價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
(1)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如可確定的);
(2)該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如可確定的);
(3)零。
接上例,假如剩余的減值損失150萬甲設備需要承擔的部分為50萬,甲設備自身的價值為120萬,扣除負擔的減值損失后,賬面價值為70萬。對于甲設備雖然不能取得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但是其可以單獨出售,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80萬,不符合約束條件的第一個條件,不可以。甲設備最多只能計提40萬的減值準備,剩余的10萬要進行二次分配,由乙設備和丙設備來承擔。
如果甲設備需要承擔的減值損失為30萬,計提減值后,資產賬面價值為90萬,高于80萬,這樣計提30萬的減值準備即可。換句話說,甲設備承擔的減值損失在40萬以內,該承擔多少就計提多少,如果超過40萬,那么最多只能計提40萬。
【例題4·多項選擇題】(2011年)下列各項關于資產組認定及減值處理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主要現金流入是否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是認定資產組的依據
B.資產組賬面價值的確定基礎應當與其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方式一致
C.資產組的認定與企業管理層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或者監控方式密切相關
D.資產組的減值損失應當首先抵減分攤至該資產組中商譽(如果有的話)的賬面價值
E.當企業難以估計某單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時,應當以其所屬資產組為基礎確定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
『正確答案』ABCDE
【例題5·計算分析題】教材127頁【例8-11】XYZ公司有一條甲生產線,該生產線生產光學器材,由A、B、C三部機器構成,成本分別為400 000元、600 000元、1 000 000元。使用年限為10年,凈殘值為零,以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各機器均無法單獨產生現金流量,但整條生產線構成完整的產銷單位,屬于一個資產組。2005年甲生產線所生產的光學產品有替代產品上市,到年底,導致公司光學產品的銷路銳減40%(出現減值跡象),因此,對甲生產線進行減值測試。
2005年12月31日,A、B、C三部機器的賬面價值分別為200 000元、300 000元、500 000元。估計A機器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50 000元(說明A機器計提減值準備的上限是50 000元),B、C機器都無法合理估計其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整條生產線預計尚可使用5年。經估計其未來5年的現金流量及其恰當的折現率后,得到該生產線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為600 000元。由于公司無法合理估計生產線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公司以該生產線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為其可收回金額。
鑒于在2005年12月31日該生產線的賬面價值為1 000 000元,而其可收回金額為600 000元,生產線的賬面價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額,因此,該生產線已經發生了減值,公司應當確認減值損失400 000元,并將該減值損失分攤到構成生產線的3部機器中。由于A機器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50 000元,因此,A機器分攤了減值損失后的賬面價值不應低于150 000元。具體分攤過程如表8—4所示。
表8-4 資產組減值損失分攤表
項 目 | 機器A | 機器B | 機器C | 整個生產線(資產組) |
賬面價值 | 200 000 | 300 000 | 500 000 | 1 000 000 |
可收回金額 | 600 000 | |||
減值損失 | 400 000 | |||
減值損失分攤比例 | 20% | 30% | 50% | |
分攤減值損失 | 50 000* | 120 000 | 200 000 | 370 000 |
分攤后賬面價值 | 150 000 | 180 000 | 300 000 | |
尚未分攤的減值損失 | 30 000 | |||
二次分攤比例 | 37.50% | 62.50% | ||
二次分攤減值損失 | 11 250 | 18 750 | 30 000 | |
二次分攤后應確認減值損失總額 | 131 250 | 218 750 | 400 000 | |
二次分攤后賬面價值 | 150 000 | 168 750 | 281 250 | 600 000 |
*注:按照分攤比例,機器A應當分攤減值損失80 000元(400 000×20%),但由于機器A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為150 000元,因此,機器A最多只能確認減值損失50 000(200 000-150 000)元,未能分攤的減值損失30 000(80 000-50 000)元,應當在機器B和機器C之間進行再分攤。
根據上述計算和分攤結果,構成甲生產線的機器A、機器B和機器C應當分別確認減值損失50 000元、l31 250元和218 750元,賬務處理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機器A 50 000
——機器B 131 250
——機器C 218 750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機器A 50 000
——機器B 131 250
——機器C 218 750
注意:就本題來說,也可以不用進行二次分攤,即機器A先分攤減值50 000元,剩余減值350 000元在機器B和機器C之間進行分配,結果是一樣的。針對本題來說,這樣計算是正確的,但是,把所有的題目都按一次分配的思路處理,是不可以的。假如上例中資產組賬面價值為1 000 000元,可收回金額為900 000元,整個資產組的減值損失為100 000元,此時若用一次分配的思路,先將機器A的50 000元減去,剩下的50 000元在機器B和機器C之間進行分配就錯了。因為100 000×20%=20 000(元),小于50 000元,即機器A真正應提的減值是20 000元,而不是50 000元。這就體現了二次分配的重要性。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