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5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8 頁:判斷題 |
第 9 頁:案例分析題 |
第 10 頁:綜合分析題 |
31下列法律關系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調整的是( )。
A. 婚姻法律關系
B. 租賃法律關系
C. 收養法律關系
D. 監護法律關系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婚姻法律關系由婚姻法調整;收養法律關系由收養法調整;監護法律關系由民法來調整。故本題答案選B。
32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它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標志
B. 它是具有獨創性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的理論
C. 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D. 它是反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客觀規律的實質理論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主要標志,注意區分“初步形成”和“成熟”的區別。故本題答案選A。
網友解析發懸賞征求解析關注此題解析(3)提供解析暫時還沒有人分享解析,您是第一位我的筆記查看網友筆記》支持最大字數:0/150提交 公開我的筆記33經濟學領域所謂的“看不見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
A. 亞當.斯密
B. 凱恩斯
C. 大衛·李嘉圖
D. 薩繆爾森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看不見的手”最早出現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故本題答案選A。
34我國行政管理活動的主體是( )。
A. 國家行政機關
B. 各級黨組織
C. 國家權力機關
D. 國家司法機關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公共行政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構,即行政機關。在我國,行政管理主體是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共行政客體是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行政機關的內部事務。故本題答案選A。
35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 )人。
A. 201
B. 205
C. 208
D. 210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2012年ll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在京閉幕.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共有中央委員205名。故本題答案選B。
36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規章之間不一致的,應報請( )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A. 最高人民法院
B.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C. 最高人民檢察院
D. 國務院
參考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故本題答案選D。
37張某的次子乙,平時經常因瑣事滋事生非,無端打罵張某。一日,乙與其妻發生爭吵,張某過來勸說。乙轉而辱罵張某并將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張某,張某起身逃跑,乙隨后緊迫。張某的長子甲見狀,隨手從門口拿起扁擔朝乙的頸部打了一下,將乙打昏在地上。張某順手拿起地上的石頭轉身回來朝乙的頭部猛砸數下,致乙死亡。對本案中張某、甲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 ).
A. 張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
B. 張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甲的行為屬于防衛過當
C. 張某的行為屬于防衛過當,構成故意殺人罪,甲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
D. 張某和甲的行為均構成故意殺人罪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本題的考點是正當防衛問題。本案中“乙辱罵張某并將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張某,張某起身逃跑,乙隨后緊追”。乙對張某實施不法侵害,符合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和時間條件。“張某的長子甲見狀,隨手從門口拿起扁擔朝乙的頸部打了一下,將乙打昏在地上!奔诪榫S護他人的合法權益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施打擊,符合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和防衛目的的要求。雖然將乙打昏在地,但從侵害行為和防
衛行為的強度對比來看,甲并未超出必要限度。所以甲的行為是正當防衛。而張某在乙失去侵害能力時。卻侵害乙的生命權。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張某拿起地上的石頭轉身回來朝乙的頭部猛砸數下致乙死亡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故本題答案選A。
38毛澤東的軍事和領導地位是在下列哪次會議確立的?(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會議
C. 瓦窯堡會議
D. 遵義會議
參考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毛澤東于l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l927年八七會議中毛澤東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之后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省委并領導秋收起義;長征途中,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遵義會議只對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作出決議,作為遵義會議的繼續——瓦窯堡會議則解決了政治路線問題。故本題答案選D。
39真理的客觀性是指( )。
A. 它是獨立于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
B. 它的內容不依賴于人、不依賴于主體
C. 它是社會發展規律
D. 它是自然界規律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真理的客觀性表現在:(1)真理的內容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2)真理所研究的對象——客觀事物是客觀的;(3)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本題B項是對“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曲解。真理不等同于客觀規律,CD也是錯誤的。故本題答案選A。
40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边@一評語所蘊涵的哲理是( )。
A. 要區分事物的兩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對事物的把握“過猶不及”,“過”與“不及”都是沒有把握好“度”。本題中就沒有把握好對人物描寫的度,使得“劉備似偽”、“諸葛近妖”,從而顯得人物不真實。故本題答案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