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考情動態
本篇政治部分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中共黨史,知識點相當廣泛,是浙江省事業單位考試必不可少的考點,并占有相當的分數與比例,所以考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本篇的知識點都是考生所熟悉的,所以考生在復習過程中要注意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學會變通,切忌只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高頻考點聚焦
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內容框架圖
政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
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中共黨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的唯物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哲學和哲學形態的歷史發展
1.哲學的概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于包括自然界、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內的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當人們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觀后,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這時,世界觀作為指導人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就表現為方法論。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目標與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世界觀決定方法論,世界觀是方法論的根據,二者是相互統一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但是自發的、零亂的世界觀,還不能稱之為哲學。只有經過思想家自覺研究、系統闡發和邏輯論證的世界觀,才能稱之為哲學。所以哲學不同于一般的世界觀,它是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所謂理論化、系統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疇和系統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世界觀理論體系。
2.哲學的基本問題
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又可表述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維或物質與意識何為世界本原、誰是第一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屬于本體論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凡是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堅持物質第一性的,都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堅持意識第一性的,都是唯心主義。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這兩大派別,獨立于這兩派之外的第三種哲學是不存在的。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式,即古代的樸素唯物論、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唯心主義認為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唯心主義有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兩種基本形式。
主觀唯心論認為,人的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客觀世界是人的意識的產物。客觀唯心論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某種非人類、超自然的“客觀精神”派生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是物質和意識有無同一性,即人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世界,思維能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的問題,即認識論問題。對這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哲學上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是認為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就是可知論。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者和一些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少數的哲學家,如休謨和康德,否認物質和意識具有同一性,否認認識世界或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這是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