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責編:wyat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學歷| 高考 中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外語| 四六級 職稱英語 商務英語 公共英語 資格| 公務員 報關員 銀行 證券 司法 導游 教師 計算機| 等考 軟考
工程|一建 二建 造價師 監理師 咨詢師 安全師 結構師 估價師 造價員 會計| 會計證 會計職稱 注會 經濟師 稅務師 醫學| 衛生資格 醫師 藥師 [更多]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魏圣曜、王玨玢)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瞬間奪走了云南昭通鎮雄縣46位同胞的生命。救援力量緊急行動,遇難者名單逐一公布,轉移安置有序進行,給生者以溫暖,還逝者以尊嚴。然而,面對如此沉重的生命代價,能否采取措施讓人們遠離災害的威脅和傷害,關系生者安危,關乎社會穩定。
盡管天災難料,但并非毫無規律可循。當降水、坡陡、預警“真空期”、未發生過地質災害、未被列入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多個因素疊加,災害發生的危險就會大大增加。毫無防備的村莊慘遭滑坡之災,暴露出地質災害防治的薄弱環節,也促使人們深入思考防災減災和生態建設的密切關系。
科學技術進步的確提高了人類預防自然災害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好地認識自然、順應自然,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才能減少災害、減少生命財產損失,保護我們的家園。
災害的預警防范可以避險一時,而讓生產生活順應自然規律、符合生態要求,卻可以在更大時空范圍內減少災害損失。許多因生態惡化導致的嚴重災害一再昭示,違背自然規律、透支生態成本的發展模式一定會在未來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短時間內難在“GDP賬本”上表現出來的生態效益,實際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提高防災減災工作效能,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就是在告慰罹難同胞,也是在創造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