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的本質及其基本形式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為了正確理解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必須首先考察人類的實踐活動。
1.實踐的含義及要素。
實踐是人類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物質活動,這也是實踐的本質。所以,實踐既是人的活動,又是物質性活動。前者體現了主體性原則,后者體現了客觀性原則。實踐的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客體和實踐的手段。
實踐的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的人。
實踐的客體是指進入實踐領域、為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是主體活動對象的總和。
實踐的手段則是指實踐主體和客體現實地聯結起來的各種工具系統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實踐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1)實踐的特征。
第一,客觀現實性。
第二,自覺能動性。
第三,社會歷史性。
(2)實踐的形式。
生產的實踐;處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
真題解析
(單項選擇題)實踐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具體體現為()。
A. 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B. 嘗試性、探索性和學習性
C. 生產實踐、改造社會和科學實驗
D. 客觀性、目的性和探索性
【答案】 A
【解析】 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實踐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是:(1)客觀現實性即物質性;(2)自覺能動性即目的性;(3)社會歷史性即社會制約性。本題正確答案為A。
二、認識的結構與本質
人的認識活動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認識工具。
1.認識主體及其特點。
所謂認識的主體,是指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并從事認識活動的人。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認識主體必須以實踐主體為基礎。
第二,認識結構和精神素質是認識主體的本質規定。只有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并從事一定認識活動的主體才是認識主體。
第三,信息聯系的范圍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認識主體社會性的突出體現。
2.認識客體及其特點。
所謂認識客體,是指主體認識活動所指向的事物。客體按照它自身的性質不同,可區分為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認識客體也有三個特點:
第一,認識客體以實踐客體為基礎。實踐的水平和范圍決定著認識的水平和范圍。
第二,在認識活動中接受主體的觀念改造,是認識客體的本質特點。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窮盡性是認識客體歷史性的客觀依據。就可能性來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成為認識的客體,都能夠為人所認識;而就現實性來說,進入人的認識活動的客體又總是歷史的、有限的,主體對它的認識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無止境的發展過程。
3.認識中介。
認識中介是把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聯系和溝通起來的中介系統。
認識中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物質中介。它包括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工具,也包括作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為大腦延伸的思維工具,如各種觀測和實驗儀器、計算器和計算機及其網絡等。二是觀念中介。包括以觀念形態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維框架,如社會通行的時空觀念、范疇體系、邏輯規則和思維方式等。三是語言中介。包括自然語言系統和人工語言系統,前者諸如各個民族的民族語言、生活中的日常語言等,后者諸如各種計算機語言以及為達到特定目的而人為創造的人工語言。
認識活動是一個認識主體、認識客體、認識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認識主體是首要的能動的;認識客體是客觀制約性要素;而認識工具則是二者的中介,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發展的客觀標志,體現著不同時代人們認識活動的不同方式。
4.認識的本質。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表現在:認識活動是一種主體與客體間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認識是摹寫、選擇、建構和創造的統一。
三、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整個人類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一,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第二,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第三,從人類知識的根源來看,人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一,實踐的發展不斷給認識提供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在探索和解決新課題中向前發展;第二,實踐不斷給人提供大量的有關的經驗材料;第三,實踐的發展為認識提供了日益完備的物質條件;第四,實踐的發展不斷促進著認識主體的進化和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對實踐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現為它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按其性質有正確和錯誤的區別。由于認識的性質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一,認識可以使人掌握客觀規律以指導人的活動;第二,認識可以使人的實踐具有計劃性;第三,認識可以調節人的生活行為;第四,認識可以使經驗上升為理論;可以使人實現對自己的認識。相反,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它妨礙人們去積極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如若把錯誤認識變為行動,就會造成實際的危害。
實踐決定認識和認識指導實踐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主體總是在實踐中認識,又在認識指導下實踐。離開實踐就沒有認識,實踐又總是包含著認識。認識在實踐中產生、發展和接受檢驗的過程,同時就是它指導實踐、發揮認識功能的過程。認識和實踐統一的基礎是實踐。正確地認識和把握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是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內在根據。
真題點睛
(單項選擇題)認識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歸根結底是由于()。
A.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B.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共同作用
C. 社會實踐的需要D. 人們追求知識的強烈欲望
【答案】 C
【解析】 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實踐不僅對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的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它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真題解析
(單項選擇題)俗語說“一葉知秋”“一燕知春”。這說明()。
A. 現象和本質是同一的B. 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C. 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D. 分析和綜合是認識事物唯一可靠的思維方法
【答案】 B
【解析】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現。題干中“一葉”“一燕”都是現象。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題干中“秋”“春”都是本質。現象與本質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現象不能脫離本質,任何本質都要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現象總是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事物的本質。人們通過葉子變黃這種表面現象可以判斷出秋天的到來,說明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同理,“一燕知春”也是如此。
四、認識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感性認識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現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系。而認識的任務卻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這是認識過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有聯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
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開來,在哲學史上表現為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片面強調理性認識的可靠性,而認為感性認識是靠不住的;經驗論則片面強調感性認識的可靠性,而認為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
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由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是否可靠,能否轉化為現實,理性認識本身無法回答。這是認識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其次,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再次,要把理論的正確性和現實的可行性有機結合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
最后,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真題解析
(單項選擇題)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是( )。
A. 感覺、知覺、表象B. 概念、判斷、推理
C. 實踐、認識、再實踐D. 抽象、具體、再抽象
【答案】 B
【解析】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有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
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種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從實踐中來,主要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群眾路線的“群眾—領導—群眾”,這三個公式是一致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