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抓科技工作與搞經濟建設之間有無沖突?
【試題分析】此題屬于綜合分析類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這道題目的回答考官可以檢測出考生知識面的廣度和分析問題的深度。
【解題思路】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態度,二者是沖突還是不沖突;其次,根據自己的表態,說明持有此觀點的原因,即抓科技工作與搞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最后,概括總結二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
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不是說科學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是說,科學技術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它通過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可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在科技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投入三個要素中,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科技進步通過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傳統產業獲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產生,不斷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我認為抓科技工作與搞經濟建設之間并無沖突,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科技的發展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的生產率。首先,科技進步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一方面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大大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次,科技進步能使生產資料的性能優化,效率提高。
第二,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數量速度型(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型)的轉變。而質量效益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就是科技進步。傳統的經濟理論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被納入生產函數之內,知識可以提供投資的回報,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以及生產出新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經濟的增長。
第三,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歷史上,產業結構的每一次重大變化或調整,都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與農業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則與一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和蒸汽機廣泛使用相關聯;第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則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的發展為前提。所有這些都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化離不開科技進步。這是因為:一方面,科技進步可以帶來一系列的新產業群。科技進步,尤其是新興技術領域的開拓,必然會導致各種資源的合理利用,導致新產品的不斷出現。隨著新產品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逐漸形成新的產業部門。另一方面,科技進步刺激需求結構,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需求結構對產業的影響是直接的,而且是最基本的影響因素,但需求結構卻受科技進步的制約。在需求結構發生實質性變化之前,必須先有某些技術突破或革命,否則需求結構將主要由人均收入水平的變化而在原有技術產品方面發生量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將是相對緩慢的。
第四,經濟建設為科技進步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期,是一種相對長效的經濟增長動力源。科技進步需要持續不斷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特別是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的擴張,所需要的科技投入會更大。也就是說,需要一定的資金做支撐,才能完成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的建立和擴張,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進而推動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經濟更快發展。所以,科技投入的數量及質量決定于經濟總量及其增長速度,經濟增長是科技進步的物質基礎。
所以,抓科技工作與搞經濟建設之間并無沖突,相反他們之間存在互動互促關系。因為經濟增長同時伴隨著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又會加速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越快,經濟總量越大,則科技投入也應越高;科技投入越高,則經濟增長越快。隨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不斷提高,應越來越重視對科技的投入。經濟的可持續快速增長,就有更大的力量進行科技投入,從而促進科技進步、經濟以更快速度增長,從而促進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