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軍令狀”反應出了對于今年經濟的樂觀預期,但是這種預期不能建立在主觀愿望中,而應是基于對宏觀經濟環境和本區域經濟增長能力的清醒判斷上。
全國31省區政府工作報告近日相繼出爐。關于2013年的國民經濟發展目標,除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將GDP增長目標定為7.5%—8%之間,與國家制定的預期增長目標和“十二五”規劃目標相符外,多達24個省區將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20個省區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
超過7成的省區“經濟軍令狀”將GDP增速調高到兩位數,固然折射出打破經濟發展不均衡現狀的迫切性,卻也不能不令人擔心:走傳統的發展老路,是否能夠帶來真正的經濟增長,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本應聚集的合力,是否因此分流。
一方面,自2008年以來,依靠固定投資對沖外部環境惡化、拉動經濟增長似成模式。盡管短期看固定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極其明顯,但也要看到,投資邊際效應已呈遞減之勢。事實上,能否“去庫存化”已經成為考驗今年中國經濟健康性的重要方面。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迷戀于固定投資帶來的短期效益,其實等于透支經濟持續發展的空間。
另一方面,注重搭建而不太注重優化的地方融資平臺,已經并正在積累一些金融風險。今年,地方債務多有到期。且不說固定投資所需龐大資金從何而來,即使通過社會融資、再發新債獲得資金,也如同為了經濟增長借新債還舊債,這不利于消除金融風險源,反而可能平添亂因。這種高風險刺激出來的經濟增長,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嗎?
還要看到,GDP增長的出發點,應是民生福利的增長,而不是統計數據的增長和政績的靚麗。投資形成的經濟增長,盡管從長遠看對于改變一個地區的落后環境有利,也具有公共效益,但是,這種效益往往不能直接體現。如果固定投資項目的規劃和落實不夠科學,還會減少公共福利。過去的事實表明,許多固定投資項目,與民生增長并無關聯,如果重走這樣的老路,那么經濟增長就不是實實在在的增長,而只能起到催生泡沫的作用。
誠然,從目前經濟的平衡發展角度看,相對落后地區的增長速度快過相對發達地區,是應有之義。但是,健康的高速增長,不是一紙“經濟軍令狀”就真正能驅動的,而需要資金、技術、人才、投資環境、風險防控等增長環境的全面優化,需要合力打通“雁陣發展”的通道,使相對發達地區的低級產業,能夠實現遷移。如果不從深層原因發力,而是“目標決定論”,產業轉移也好,升級也好,就可能落空。
因此,盡管“經濟軍令狀”反應出了對于今年經濟的樂觀預期,但是這種預期不能建立在主觀愿望中,而應是基于對宏觀經濟環境和本區域經濟增長能力的清醒判斷上。否則,“經濟軍令狀”就可能成為盲目增長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