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1、4月11日,汪清法院審結了汪清縣首起“精神贍養”糾紛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章第十一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熬裆衔拷宓牧x務”我們可以稱之為“精神贍養”。
家住汪清78歲的高老漢因為六個子女總不回家看望他,來到了汪清法院提起訴訟。高老漢有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如今子女都已成家立業。2008年老伴去世,高老漢和小兒子在一起生活。但是其他的子女總是常年不回家,只是往家里寄錢。高老漢對記者說:“我缺的不止是錢......”
老人要求子女;丶铱纯,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相關規定。因此法院判決六被告應積極給付原告贍養費,同時應;丶铱纯,使老人精神得到慰藉,而這起案件也是汪清縣人民法院審理的汪清縣首起“精神贍養”糾紛。
2、中國的法院正在受理越來越多的“精神贍養”糾紛。北京市延慶縣法院2011年受理的51起贍養糾紛案件中,超過60%的當事人提出子女“每月回家一次”的訴訟請求。而在北京市的其他基層法院,近年來受理的“精神贍養”訴訟案件也在逐年攀升。
相關評論
“父母在,不遠游”,孔圣人的教誨,如今恐怕沒幾人愿聽了。兒孫繞膝,幾世同堂,這華夏世代相傳的民俗風情,如今也愈來愈少見了,不必說兩地相隔,即便同城而居,子女與父母十天半月的恐也難見一面。子女自然有自己的理由,工作忙、壓力大、應酬多……諸事一排隊,老爸老媽自然要靠后邊站嘍。做子女的,總以為孝敬就是物質上的,但做父母的,只為每周見兒女一面,竟要訴諸法庭,這或許是現代社會的倫理新課題,精神贍養該不該入法?無論如何,做兒女的,還是多回家看看,跟爸媽問問平安。
百善孝為先,但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孝道也面臨挑戰。 “養兒方知報母恩!惫P者初為人母,深切體會到父母的辛勞。嬰兒降生,父母將其捧在手里,抱在懷里,而如今我們給了父母幾多擁抱、幾多關懷?嬰兒有皮膚饑渴癥,時刻需要父母溫暖的懷抱,同樣,年邁的父母一樣有精神饑渴癥,需要子女的探望。
渴望精神贍養的父母,訴求簡單,不需要錢財,也許只需要子女回來吃上一頓飯,陪著說說話。今年6月,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草案中提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恕km說實現老人簡單的訴求終于有法可依,可是實施起來,卻面臨多種困難。
精神贍養義務,畢竟不同于物質贍養義務,不僅對義務人長期強制實施有難度,更是!傲俊辈槐!百|”。強扭的瓜不甜,如果義務人把不滿發泄在父
母身上,變相實施冷暴力,那么,不僅達不到精神贍養的目的,反而是對老人的精神折磨,加劇了家庭矛盾。所以,對老人的精神贍養僅靠立法還遠遠不夠,還應加強道德教育和監督,創造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同時需要社會、政府的多方配合與支持。
不過,話還得說回來。為人子、為人父母的年輕人,難道就真的不愿意陪家人嗎?其實,子女們也無奈,社會的壓力讓他們無法脫身。雖說我國早有立法規定,外地職工擁有“探親假”,可是連政府機關、學校等尚不能保障,更何況私企?保障公民“探親假”和“公休假”,才能讓忙碌的年輕人更多享受與父母歡聚的時光。
正如報道說的,他們“只能自己和自己說話”,不知還有多少老年人過著如此孤單的生活。結束這種生活不僅需要子女的精神贍養,更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為老人們的精神贍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立體的多層次的措施,而不僅僅是一個硬性的規定。
模擬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經常發生父母將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件,但是他們不是因為子女沒有給父母提供物質條件,而是責備子女長時間不回家看望他們,對此你怎么看?
解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逐漸成為一個社會的熱點話題。但是在養老的看法上又存在有許多的觀點。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社會上經常發生這樣一些情況,就是父母將子女告上法庭,但是原因卻不是因為子女不提供物質條件,而是因為子女長時間不回家看望父母,要求提供精神贍養,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全面的來看他。
產生老年人要求子女提供精神贍養要求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精神和物質。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在精神世界卻比較缺乏,尤其是以退休的老年人,他們對于精神的需求就越來越多。而年輕人在社會中競爭壓力大,平時很少有時間關注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其次,傳統的養老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老年人在退休后,離開了單位就沒有了團體的氣氛,從心里上就顯得非常的孤單。
我認為老年人是為了我們社會和下一代成長奉獻了一輩子、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對于老年人的關懷不應該經濟只是在于物質層面。應該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下功夫。對于政府來說首先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子女在一定時間內必須要回家看望。其次可以發揮宣傳的作用,引導子女主動的回家和父母團聚。第三,政府還可以完善社會養老的設施,逐步推進社會化養老的模式,也可以由政府牽頭,多成立一些老年人的活動組織,使老年人有更多的集體性生活。相信通過以上方法能夠解決目前我國精神贍養缺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