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擁有一整套嚴格、成熟的乳制品質量監管制度,肇事企業如果對質量問題無視和瞞報,不僅會被消費者唾棄,而且必將遭受重罰嚴懲。正是對市場的畏懼,對監管制度的畏懼,才讓企業培養起來成熟的商業道德。”
昨天,國際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就其產品被檢出肉毒桿菌向中國消費者致歉。此前,恒天然集團在8月2日主動向新西蘭政府通報,公司一工廠的產品檢出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桿菌。4日,國家質檢總局宣布暫停進口所有新西蘭奶粉,并要求涉事進口商召回相關產品。
中國乳制品市場在經歷了“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大幅下滑,于是洋奶粉乘勢而上。目前,美贊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場份額,合計占據中國嬰幼兒奶粉近半市場,而且洋奶粉已基本壟斷了中國的中高端奶粉市場。恒天然是全球最大乳品原料供應者。中國70%的進口奶粉都來源于新西蘭,而這些奶粉的原料主要都來自恒天然集團。以恒天然涉“毒”事件為代表,近期在華洋奶粉品牌接連曝出質量問題,洋奶粉質量“百分百安全”的神話被打破。那么,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國取得的市場優勢以及壟斷地位能否因此被撼動?
對比恒天然集團“肉毒桿菌事件”和當年三鹿集團及國內多家乳企的“三聚氰胺事件”,首先,問題暴露的過程是完全不同的。恒天然是在自檢中發現問題,之后向新西蘭政府報告,屬于“自曝家丑”。而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是在媒體和消費者的不斷揭發與肇事企業竭力隱瞞的持續角力中,逐漸被世人所知的。“自曝”和“被揭發”,決定兩個事件性質的不同,以及事件發展走向的不同。其次,兩個事件所導致的后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盡管肉毒桿菌是一種致命病菌,可以威脅消費者特別是嬰幼兒的生命安全,但截至目前,涉及恒天然事件的奶制品食用后不適的案例還沒有出現。而當年三鹿奶粉對眾多兒童的毒害,現在想起仍令人不寒而栗。最為關鍵的是,導致恒天然產品“中毒”的原因是,該公司一家工廠的管道被污染,是一起偶然事件。而當年發生在國內的三聚氰胺事件,是眾多乳企在產品中蓄意添加有害物質。這點更決定了二者性質的截然不同。
“肉毒桿菌事件”中,肇事企業的應對以及事件的后果,決定了危機的可控,企業形象受到的損傷也是有限的。另外,中國乳企在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上存在較大差距,國內農場退化、畜牧業落后……各種因素都決定國產奶粉在質量和市場份額方面,短期都難以實現趕超。洋奶粉在國內的市場優勢目前還是難以動搖的。
此次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盡管動搖了洋奶粉的質量“神話”,但恒天然集團向政府主動報告問題的做法,還是得到輿論的認可。有人從中看到了洋奶粉企業的商業道德。其實,有時比商業道德更能說明問題的是“畏懼”。新西蘭擁有一整套嚴格、成熟的乳制品質量監管制度,肇事企業如果對質量問題無視和瞞報,不僅會被消費者唾棄,而且必將遭受重罰嚴懲。正是對市場的畏懼,對監管制度的畏懼,才讓企業培養起來成熟的商業道德。
恒天然乳品涉“毒”及其處理,破除了消費者對洋品牌奶粉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國乳品企業也應當引為鏡鑒。今年全國人大開啟國務院機構改革后,我國食品安全主要監管部門從五個減少為兩個——國家食藥監總局和農業部,以往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九龍治水”的亂象,在體制上得到初步解決,對食品安全的“無縫監管”正在進一步完善中。今年5月,最高法、最高檢發布相關司法解釋,明確了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提出了相關罪名的司法認定標準,從執行層面增強了嚴懲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的可操作性。
相信我國正在健全的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可以讓在中國境內的所有乳制品企業都心存畏懼,并逐步培養起應有的商業道德。這不僅可以使食品安全事件處在可控狀態,更是解決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必要前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