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3年初,多地再現部分農民工返鄉。有統計數據顯示,受內外經濟危機影響,在1.3億的中國農民工中,已有2000萬人因金融危機失業返鄉。以前在春節前后才出現的農民工“返鄉潮”。
【標準表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將更加復雜、更加嚴峻,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的任務十分繁重。“十二五”時期,新進入市場的勞動力平均每年為1500萬以上,加上每年結轉的近1000萬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城鎮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人數將保持在2500萬以上,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與此同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產業升級、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勞動力供給與企業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將十分突出,企業“招工難”與勞動者“就業難”現象將并存。上述復雜情況的存在,決定了我們促就業的任務更加繁重。
另外從經濟發展看,投資和出口的拉動作用已經減弱,促進國內消費成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途徑。而促進消費的根本出路,就是促進勞動者就業,增加勞動者收入。
中央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是要將促進就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將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依靠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長,以擴大就業來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證。
中國的失業問題表現出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由于戶籍制度的關系,城鄉失業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在城鎮,由于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而且大多數城鎮實行偏向本地城鎮人口的就業政策,結果使得大量的農村流動人口并未被納入登記調查范圍之內,使得流動人口的隱蔽性失業問題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視。
二是青年人失業現象突出。大學生就業難是我國當前勞動力市場最突出的特點之一。目前大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只有70%左右,也即30%近200萬的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的風險。
三是就業質量低下。崗位不穩定、跳槽頻繁、工資低、工作環境差,這些因素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始終處在一種脆弱的狀態。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勞資沖突、農民工用工難、大學生就業難等,幾乎都與此相關。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就每一個勞動者來講,他們依靠就業取得經濟收入,并在以此維持個人和家庭生存的同時,實現發展的權利。當前,做好就業工作必須進一步增強實施更加積極就業政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切實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切實支持勞動者多渠道就業,切實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切實加強就業服務和管理,確保就業局勢穩定。
落實就業舉措,加強就業管理:
第一,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優先就是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作為優先目標來安排。這就要求要更加注重選擇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更加注重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增長,更加注重將促進就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二,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創造就業崗位,而崗位的創造則有賴于經濟發展。從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資源稟賦出發,還是要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開發就業新領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第三,切實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統籌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群體、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各類人群就業工作;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多渠道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特點的就業崗位,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
第四,加強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要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提高服務能力;加強就業信息系統建設,健全完善就業信息監測平臺,加快全國招聘信息公共服務網建設,提高就業服務效率;加快建立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第五,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要進一步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充分利用各種職業培訓資源,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崗位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實訓技能,強化職業培訓規范管理,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緊密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需求,深入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相關推薦: